1982年的Blade Runner《银翼杀手》是一部极端有名的科幻片,基于《高堡奇人》的作者菲利普.K.迪克的1968年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改编而成,今天出于需要看了一下。想想今日的ChatGPT,现在奇点已经开始在用ChatGPT来辅助写作了,你就不能不承认,科幻小说的各种担忧未必是夸张。
这个片子很典型的反乌托邦,即未来一塌糊涂,科技来了,反而促进各种丑陋,人类生活拥挤泥泞。《银翼杀手》的情节大意是,形态高度完美的机器人被规模产出,送到人类外太空的殖民地当奴隶,即廉价劳动力。人类在设置的时候,怕它们训练出情感,于是只给了四年的出厂时间。其中有怕死的四个潜逃回地球,被地球上的由哈里森福特饰演的警察追杀,一一击毙。
《银翼杀手》之所以到今天被奉为某类科幻的鼻祖就在于,以上的描述非常吊诡,某类人(警察,权力机构)因为害怕某类人(进化出情感的人工智能)而在后者没有显现出任何威胁的时候就大肆诛杀。当然,这跟此片的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白人殖民主义的反思有关系,或者与菲利普迪克对纳粹的反思有关,这指向人类的过去。对于人类的未来,即如何面对必将出现的人工智能,《银翼杀手》做了起始的某种思考。
另外,这个片子设置在未来的某个黑暗的下着雨的洛杉矶,整个的布景实际上像现实的罪恶之都芝加哥与纽约,极其漫长的阴暗的冬天,硬朗的现代建筑,轨道交通悬浮略过高楼之间。咋说,活着还是有期待的,至少能看看,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进展到这些科幻小说里描述的,就目前这个爆炸速度,我们这代人或许能看到这一天。
之前写过看《三体》等一众科幻的感受,实际的阅读体验是比较愉快的,且有被催眠到感到震惊的意味。这周连着看了什么《银翼杀手》《黑客帝国》后,对科幻这种体裁的认识进了一步。
科幻,在于幻想,幻想是再造世界,当然这是个废话,一切虚构都是再造世界,但科幻仍有其诡谲的一面。古装的、古代的幻想,我们看的时候多半理性尚存,因为我们大约知道古代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基于历史、基于现在。但科幻,它指向某个未来,我们未能轻易地下结论里面所言是否为真、是否为伪,但出于好奇,我们卸下了防备,自愿地走进了这个虚构的框架里。
一旦卸下防备,也就是没有了怀疑、没有了审视,你就自动被催眠了,只剩下了对其极简架构的高声赞美。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幻小说作为一个体裁,很容易有大量死忠信徒的原因,它特别类似某些宗教,你要看它,你就得进行某种仪式性质的东西去除自我,即全然相信,否则你根本看不进去科幻。
反正《黑客帝国》我带着一点清醒与烦躁看的,就没法看进去。科幻里面很重的比例在于哲学思辨,作者们多半是先有抽象晦涩的哲学体系,再来具体构建他们的世界。人,是一种很畏惧且崇拜语言巧妙的动物,科幻小说里的语言就特有迷惑性,东方、禅意、康德、法国大批哲学家这类,量子物理这种跟佛教关联重大的类别大量充斥其中。总之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说教,宛如上师。
现在科幻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因为它的确很像宗教,挽救现实中迷茫的各种人。但是,类似于一切宗教尤其是一神教,你得放弃所谓自由意志,才能走进那个大的世界里,快乐但危险。总结,带着偏见,我依然不太喜欢科幻,它太像试图拯救我的新潮的爹和上师了。我不需要那么多爹来教育我,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