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由职业真的自由吗?

自由职业者

在当今中国,最暧昧的职业就是自由职业,不仅生存空间狭小,社会地位模糊,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处处碰壁,令人对所谓自由灰心丧气。

年中下定决心辞别了“单位”,按职场流行的说法为“裸辞”,即长期工作倦怠后,没有找到下家就辞职,计划休养生息,做自由撰稿,同时兼顾家庭,不料从此便落入自由的“陷阱”。

不做自由人,便不知道“单位”有多吃香。譬如你想到大学里充电读书,明明是自掏腰包,学历及工作经历都严丝合缝,但是只一条就让你气馁,填写招生表必须有“单位”盖章。招生老师明确告知,不管你找家什么“单位”,你必须有个“单位”。好不容易过了这一关,开学后发现自己被编入“社会组”,估计是社会闲杂人等的意思,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则按照“单位”分配了组别。

当你在日常生活里填写雪片般的各类表格时,“单位”更是无所不在。哪怕是在幼儿园为孩子填个健康表格,或者拿到一张促销的商品单子,身份调查栏内都有“工作单位”一项,本来填写为自由撰稿人,到底还是心虚,加上了全职妈妈。谁能理解自由撰稿是个啥职业呢?连到银行开户存款都遭到冷遇。营业员毫不客气地说,什么自由职业?没这一项,你就写“无业”。

终于领悟了,经过60年的洗礼,中国自由职业的根基早已从国人甚至老外的心中连根拔除。失去了单位的所谓自由职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好听的叫赋闲,不好听的叫下岗。年纪轻的朋友听说我要从事自由工作,沉默了半晌说,那你是什么身份呢?这是个实际问题,没有了单位,最大的损失便是身份。你需要花费大力气向采访对象解释,有时不得不搬出前单位的名字。每逢自我介绍,也不得不加上,我原来的单位是,对方才恍然大悟。年纪大的前辈则痛心疾首,一位老前辈豪气干云,当场拍板说,你到我单位里来找个事做吧,年纪轻轻地呆在家里……而日常听到的最多的话便是:你歇够了吗?你打算啥时候出来工作啊?

当我快在自由职业里溺毙的时候,不得不深夜自省,常常也有再找个东家的冲动。


评论

《“在中国自由职业真的自由吗?”》 有 1 条评论

  1. 谢谢,不错哦!先收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