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过度可能导致大脑萎缩

上网过度

国际科学期刊《PLoS ONE》去年7月曾刊发过一份研究报告,警告过度上网可能导致青少年脑部出现变异,令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情绪、语言、视觉、听觉等功能的灰质萎缩,长远影 响集中力、记忆力、决策力甚至订立目标的能力,亦会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但最近科技网站果壳网上却有一篇文章称,“到底是网络成瘾导致脑萎缩,还是大脑萎缩导致网络成瘾,这还不能确定”。

不管如何,在网络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都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流连网络正在让我们失去时间感,面对无边无际的网页诱惑,我们绝对需要自律。

  过度上网可能导致大脑萎缩

一篇论文发表在2011年7月份的《PLoS ONE》(它是公共科学图书馆的系列期刊之一,该期刊刊登的文章平均有2.8名专家覆核,多名诺贝尔得奖者也曾在该期刊刊登文章)上,称用影像学的方法, 研究了18名每天上网8至13小时的大学生的脑部结构,最终发现在某些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辅助运动区SMA、眶额皮质OFC等),这些 同学的灰质体积小于正常同龄人,即出现“脑萎缩”现象。论文中甚至提到,上网成瘾时间越长,这种萎缩就越明显。

专家估计,中国约有2400万名青少年上网成瘾。有关研究亦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和美国 佛罗里达州大学等的研究人员,以一份国际公认、由8条是非题组成的问卷,找出18名上网成瘾的19岁大学生,他们平均每周上网6.3天、每天花8至13小 时(平均10.2小时)玩网上游戏,全部都没有滥药习惯。又另外找出18名每天上网少于2小时、没有上网成瘾的同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

研究人员为两批学生分别进行脑部磁力共振扫描比较。结果发现,上网成瘾者大脑的灰质均出现萎缩,而且上瘾时间愈长,灰质萎缩得愈严重。此外,大 脑内部负责传递信息的白质亦出现改变。研究人员称,这些脑部结构变异是由上网成瘾所导致,会令青少年认知功能出现缺陷,更容易对互联网产生依赖,甚至出现 长期功能障碍。

英国牛津大学药理学教授及脑部专家格林·菲尔德提出警告,儿童的专注力欠佳,可能与使用电脑及社交网站有关,并指出公众对于使用电脑可改变年轻 人脑部的证据关注不足。她认为,这次研究的结果惹人关注,显示年轻人上网成瘾的年期与其脑部变化有明显关系,认为需要更多资源进行更多类似研究。

质疑声音:

  上网成瘾≠上网过度

果壳网一篇文章却指出,“网瘾”跟“长时间上网”可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上网成瘾应该是指像烟瘾、酒瘾那样,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并对上网 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与普通的长时间使用网络,但对上网行为有自控能力的“过度上网”是不同的。《PLoS ONE》上那篇论文中所提到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到了10.2小时”,这也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水平。显然“上瘾”才是不良后果的关键。

而论文中得出的结论,其实也陷入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问题到底是上网成瘾导致脑萎缩,还是脑萎缩导致上网成瘾?这需要更多严谨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目前最多只能证明上网成瘾与脑萎缩存在某种关联。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是,如果论文中的论点成立,可能让脑萎缩的也并非网络本身,而是“成瘾”。因为网络成瘾者除了上网时间明显延长外,与正常人还 有另外一个显著差异,那就是自控力减弱萎缩的脑区正好与自控力密切相关。已有许多研究发现,药物成瘾者的大脑中,也有相似的脑区结构改变。

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从小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才是毋庸置疑的。读者不妨参照链接中的“杨氏网瘾调查问卷”诊断量表,看看自己是否已经上网成瘾。

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就算不脑萎缩,也可能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即“计算机视觉征候群”,也被称为VDT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视疲劳、视力 模糊、干眼、头部、颈部与肩周疼痛。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包括屏幕过亮或过暗、双眼与屏幕距离不合适、坐姿不恰当、使用电脑时眨眼次数减少,以 及电脑使用者本身的视力问题等。

 互联网正侵蚀我们的能力

不管长时间上网是否真的会导致我们脑萎缩,有一点却很明显我们坐到办公桌前,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在网页上毫无时间感地浏览,最终度过无所事事的一天。但我们的脑袋里却被一些垃圾信息塞得满满的,这样的心情就和每天只能吃垃圾食品的心情是一样的。

最近英国《每日邮报》有一篇文章称,“互联网成了我们精神上的垃圾食品”。现代科技把我们变成了拖拖拉拉的人以前我们在办公桌前也会浪费一些时 间去在信封背面涂鸦、玩订书机、望着窗外发发呆……但最终我们会觉得努力工作比那些事都好玩,但现在我们只要打开电脑,点开网页,就会在新闻网上发现辣妹 与贝克·汉姆之间的有趣故事,会在淘宝上发现一条又一条漂亮的裙子,会在微博上转发没完没了的最新鲜劲爆的帖子……然后像掉进兔子洞里的爱丽丝一样,在网 页上漫游,乐不思蜀。

美国政府曾公开过去五个月内白宫工作人员经常访问的1000家网站的列表。那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列表。美国纳税人们不无愤怒地发现,他们交的税 竟在资助那些公务人员们看乒乓球比赛、检查开奖结果、去网店闲逛、玩魔兽游戏、预订假期,甚至上肚皮舞的课程。此外,一个国会议员专用网站 sexymp.co.uk拥有21477访问量;一个叫preseed.co.uk的网站,销售一种叫“亲密保湿”的东西,也被访问了13295次。这份 清单让平民百姓的上网习惯看起来太小儿科,也为在经济危机下劳民伤财的低效和无聊行为敲响了警钟。但同时也证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无力抵抗互联网诱惑 的。

去年4月的一个研究中,一个参与者描述“24小时不在线就像把自己的手砍掉似的难受”;在马里兰州的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被要求“不检查电子邮 件或浏览互联网”的人会感觉烦躁、焦虑和孤立。可见,互联网不仅仅是让人上瘾,它也在侵蚀我们的能力与注意力。难怪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一本名为 《Google让我们变得愚蠢》的书中称,“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该怎么办?

一些专家建议:第一件事就是练习学会自控。尝试强迫自己专注于一些简单的事情。另一些人则建议,反复使用一个定时器设置20分钟,在此时间内,我们争取除了工作什么都不做。

但是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最缺乏的竟是摆脱网络成瘾的自律精神。一些公司甚至要用直接屏蔽的方式来限制员工访问某些网站。几年前,朴次茅斯市议会 也曾决定禁止其员工使用Facebook,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员工在一个月内登录该网站27万次,平均每个月在上面花费413小时(差不多有18天)!

1、杨氏网瘾调查问卷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所谓“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造成个体明显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

目前较为简洁且权威的是“杨氏网瘾调查问卷”诊断量表,符合其中5条的,才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1)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2)为了达到满意程度,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3)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

4)停止使用互联网时,是否感觉烦躁不安?

5)每次上网的时间是否比预计的要长?

6)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职业机会是否因互联网而受到影响?

7)是否对家庭成员、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你对互联网的着迷程度?

8)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2、“间歇强化”心理令你沉迷游戏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验,一款自己盼望已久的游戏发售后,就会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忙于“攻关”。日本心理学家内藤谊人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行为作出解释,将这种现象称作“间歇强化”,即,对于行为者的行动,每隔几次就给予一次奖励。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揭示,比起对行为者的每次行动都给予奖励(连续强化),隔几次才给予一次奖励(间接强化),更能让行为者对自己所 做的行动乐此不疲。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何那么多人会沉迷于游戏。例如玩格斗游戏时,主角经常会被敌人(NPC角色)击倒;玩解谜游戏时,游戏可能会陷入死 局,不是每次都能顺利过关……但即使一次失败,还可以从头再来,接连几次乃至十几次的失败后,终会获得成功,那一刻,玩家获得的快感当然会令其对游戏着 迷。而内藤谊人指出,弹子球和赛马竞猜这类游戏之所以深受欢迎,也是“间歇强化”心理现象的作用。玩家抱着总有一次自己会“中奖”的期待感,便会投入其中 不可自拔。

内藤谊人认为,游戏公司正是利用“间歇强化”的心理来开发游戏的。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已经得到证实。他表示,游戏公司会巧妙地设置游戏关卡 的难度,一关关由易到难;游戏一开始玩家初尝甜头,随着难度的逐渐加大,失败次数会越来越多,但有了开头胜利的成就感,玩家就会坚持“总有一次会过关”的 心理,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来过,难以自拔。

评论

《 “上网过度可能导致大脑萎缩” 》 有 2 条评论

  1. 其实我想回复”四大手机操作系统”那篇文章, 可能你还没有写完吧,….好吧既然你要争论,呵呵,我就说:手机都要被k了, 那诺基亚呢? 玩啥去? 就像人们需要防身, 那带个匕首就满足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