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工作压力大PIP害死人,脸书华人员工Qin Chen(陈秦)跳楼自杀

Facebook(脸书)位于蒙洛公园市(Menlo Park)的总部19日发生一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而同样曾任职Facebook(脸书)的中国工程师表示在美国工作压力很大,许多公司都只是尽力压榨员工,员工需要为自己打算。

 

上周自杀者是是38岁华裔Qin Chen(陈秦)其最早于中国浙江大学毕业,之后来美国求学,2013年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之后在科技公司就业。2018年3月开始在Facebook(脸书)担任软件工程师,仅任职一年七个月。

 

曾经任职于Facebook(脸书)的华人工程师Patrick Shyu,在youtube拥有超过53万的订阅用户。他分析上周Facebook(脸书)华裔员工跳楼事件,谈及在Facebook(脸书)工作的压力。表示许多科技公司只要员工连续几个季度都表现不佳,你就会被要求卷入提高业绩的项目这个项目也可能就是「被开除」的前兆,公司只有竭尽全力榨干员工。

 

 

他强调员工应好好为自己打算,瞄准好自己的「利益」,「没有一家公司值得你为它去死,没有一家公司是你的家」。他认为,这些公司不会打从心里以你的利益为先,所以不必为这些公司卖命,因为「他们不会在乎你」。

据说Qin Chen(陈秦)是被PIP了(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就是被老板说自己工作表现不好了,需要改变了。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是逼你自己离职,如果不是本身有抑郁症之类的,就是一下子气上头想不开就跳了。

湾区这边大家一下子就想到自杀的是中国人吧,烙印不太会(烙印自杀的例子不太听说),老白也不会自杀,逼急了是。。把别人给办了。

不过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啥想不开的,PIP了就再找个,要了买了高价房子还不起就不还了。在湾区FB出来的还能找不到个坑蹲着?

 

逝者安息

不愿意相信是Qin Chen哥。PIP可能只是最后的稻草。在原来的组干得不开心,想换组。本着透明的原则,psc前和老板说好要换组,上司同意了。找好了组后,他告诉组员自己要换组并且把手上的活交接好。但是要换组的最后一天上司却说不能换,因为psc不合格,必须要待在原来的组。听他说是组里人员流动太大,已经有几个人离开,组里人手不够,老板以这种方式强迫他留下来。这对他是一个打击,因为之前1:1的时候上司从来没有说过有任何问题。向人事部门反应,经过了好几天,找了几个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但是最后上司还是赢了,他必须要留在原来的组。上司说继续留在原来的组的话可能可以和人事部门说不用进PIP。和上司已经撕破脸却要继续待在原来的组。只是工作签,家人都需要他维持身份,能做的只能是一边默默工作一边准备找工作。想不到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逝者安息。

 

愿逝者安息。

今天看到Qin Chen(陈秦)姓名和年龄被公布,38岁的中国男子。我去LinkedIn上搜了一下他,履历上是:99年上大学,03年毕业,然后11年在美国读研,13年开始在美国工作,那时候他32岁。

 

Qin Chen(陈秦)和我好像。我04年上大学,08年毕业,14年来美国读研,16年32岁开始在美国工作。

工作到现在这三年,我时常感觉到力不从心,头发白了三分之一。面对比自己年轻的同事或者领导,不敢出错深怕被淘汰,但毕竟岁数大了,精力真的没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充沛。

咬咬牙买了房子,但是沉重的房贷让我不敢放慢脚步,手里的工作即便再不如意也不会轻易敷衍。

所以也不敢要孩子,但是面对年迈的父母,老父亲马上就七十了,我知道二老盼着抱孙子,但是他们也不敢给我再多的压力,只能自己消化。我看在眼里,心里的无奈一层又一层。

今年父亲腿上长了很多斑点,我看了几次觉得很像血栓,要带他去医院检查,怎么劝他都坚持不去,我知道他也是怕万一真有什么事会给我增加负担。

“我们老了,不想给你增加负担”,这句话最近跟妈妈打电话时总能听能到。但是父母老了儿子不应该照顾他们吗?他们就是希望我一切都好,即便他们每天都憧憬着跟我团聚的样子。

工作这三年来,我时常觉得,我可能在为一种我没有机会享受的生活而努力着。时间不等我,我不再年轻,父母正在衰老,而我的后代还不知道何时能够降生。

Qin Chen(陈秦)大学毕业到赴美留学中间空了七年,我中间空了六年。这六年里我在北上广漂着,到后来漂不下去了,那时候觉得去美国一定没问题,就放下了国内的一切来美国。

我那么努力,熬夜背单词,战托福GRE,在美国省吃俭用,为了GPA拼命,发了疯似的刷leetcode。我觉得我配得上一个好的生活,我配得上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现实不是这样。

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大大小小4次reorg,老板换了一个接一个,项目做了一半换项目,不变的是每一个印度老板都让你身先士卒去踩坑,他在大领导面前论功受赏,出了问题锅都记在你的performance review里,而我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下班堵在路上我偶尔会问自己,这就是你辛辛苦苦努力要过上的生活吗?

我愧对了父母,我荒废了自己,我的妻子也跟着我一起承受这些。

跟活着比起来,死真的是解脱。

9月19日,Facebook(脸书)硅谷总部园区,一名员工从4楼(最高楼层)一跃而下。其后警方认定当场死亡,没有谋杀嫌疑,属于自杀。最新法医记录显示,Qin Chen(陈秦),年仅38岁。依照名字和履历,人们很快锁定了一个领英账号,其详细身份和履历也被进一步曝光:浙江大学9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生,2018年刚入职Facebook(脸书),是一位软件工程师。紧接着,关于Qin Chen(陈秦)更多信息流出。大公司压力、绿卡签证困境,以及同事上级关系,都可能成为压垮中年程序员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了什么?虽然警方和Facebook(脸书)都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但也有人透露了一些缘由。一个知乎匿名答主,表示与Qin Chen(陈秦)相识。

根据他的回忆,Qin Chen(陈秦)在Facebook(脸书)的工作并不十分顺利。在组里干得不开心,想换组。老板原本同意了,但在换组的前一天突然说不能换,原因是绩效考评 (PSC) 不理想。这位答主听Qin Chen(陈秦)说过:组里人员流动大,之前已经有几个人离开,老板因为人手不够,才用PSC强迫他留下来。留在原组,就不用进PIP。PIP:绩效提升计划,用来发给绩效不理想的员工,大概率会导致解雇。详见下节。为了保住工作,尽管已经跟上司翻脸,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工作问题,但也不光是工作问题。因为拿工作签证 (H1B) 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如果没有了工作,就将失去在美国的合法身份。匿名答主还提到一个细节,Qin Chen(陈秦)的签证不止关系到自己一人,全家留在美国,都靠他的签证。不止如此,与Qin Chen(陈秦)名字和经历吻合的领英信息也透露出,他可能早就受到过签证的困扰:2013年,Qin Chen(陈秦)从南加大研究生毕业,便顺利进入思科 (Cisco) 做软件开发。但好景不长,2015年他从思科离职,2016年进入一间叫做Ryzlink Corp的公司。Ryzlink是一间外包咨询公司 (ICC) ,可以帮员工申请工签。对于想要留美、但三年抽不到工签的外国人,ICC是常见的续命工具。2018年,Qin Chen(陈秦)离开了外包公司,进入Facebook(脸书),疑似签证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但如今,才过去一年半,就发生了悲剧,很可能还是与签证有关。硅谷巨头程序员也不好当高福利、扁平化管理,Work life balance……这可能是提到硅谷互联网科技公司时,外界常有的印象。

但即便在Google、Facebook(脸书)这样的明星公司,也并非完全就高薪在手,享受着花园洋房和四季阳光,有着惬意的生活。实际上,身在美国的程序员,也并不轻松。PIP制度,就是悬在外国雇员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PIP,全称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即绩效提升计划。公司会要求被PIP的雇员在一段时间内提高表现,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就会被炒掉。而实际上,这一标准一般都无法达到,PIP也就成了解雇员工的“潜规则”。对于外国雇员来说,大部分拿的是H1B签证(工作签证),一旦因PIP被开掉,就会失去在美国的合法身份,必须尽快离境,面临不得不回国的情况。据悉,亚马逊每年都会有两次大规模的员工绩效评估,绩效在后10%的员工都有可能被PIP。而一直标榜人性化的Facebook(脸书),每年被PIP的员工数量也达到了10%以上。2016年,就有一位年轻的华裔工程师,因与上司不合,入职亚马逊三个月就被PIP,迫于压力跳楼轻生。在Qin Chen(陈秦)事件发生后,不少评论就将“罪魁祸首”指向了PIP。并且像Facebook(脸书)这样的公司,虽然宣传work life balance,没有强制规定996,但全明星环境中,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甚至比制度压力还要令人难以自我缓解。公开表达自己有抑郁症状的Facebook(脸书)员工。此外,也有不少网友提到了硅谷华人圈子的弊病。

 

硅谷的华人圈并不大,并且攀比之风严重,比教育背景,比公司规模,比薪资待遇……“Package年薪打包价”成茶余饭后热聊的话题。华人不如印度码农团结也并非秘密。之前就有硅谷段子说,一个公司有两个华人,最后一个会把另一个搞走。但如果一个公司有两个印度人,最后就都会变印度人。“华人应该还是要多互相帮助。”如此种种,焦虑在生活中似乎难以避免。许多人被高收入带来的虚荣感影响,即使承受极大的压力,也不愿意离开残酷的环境,换一份轻松的工作。但没有什么高于生死不管怎样,都没有什么比一个生命的逝去,更让人痛惜。或许逝者已矣,我们唯一希望的就是悲剧不再发生。如果受到工作压力的严重困扰,要及时寻求外界帮助,比如心理辅导。不要把压力全部扛在身上。大厂内部,几乎都有面向员工的心理咨询服务。即便它不能帮人解除工作的困境,也依然可以提供一个疏解压力的渠道。一面调整心理状态,一面去找工作的突破口:就算不能换组,离职也可以想办法挂靠H1B,甚至临时申请去读书,也是留在美国的办法。方法总比困难多,竞争激烈的独木桥成长都过来了,成年人的工作,不应如斯悲观。即便真的留不下,回国吧。Facebook(脸书)出身,哪里不能去?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你说呢?

从前员工的角度来说一下我的感受。不打算直接写与Qin Chen(陈秦)相关的信息。

1、FB宣传炒作的原因。FB的工作,相对其他公司来说比较累。但是,跟Amazon这种吃相难看的公司相比,FB工资给得还是比较高,福利也是比较好的。最重要的是,FB的员工被公司和媒体灌输了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业界顶尖的公司。是啊,公司给你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但是每半年都有15%的员工不合格率硬性指标,没有告诉你哦 !

2、硅谷文化的原因。硅谷码工在文化认同上相当地一致——攀比、推娃、金钱至上、头衔至上等等国内的恶习,在这里一个都不少。这种文化下,我看到一个个纯良少年未能免俗地变得“现实”起来,追随所谓的“成功人士”一样的路。从外人看来,你只要放弃现在的生活,换个轻松的工作,或者去个轻松的城市,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被硅谷文化毒害的码工们,尤其是拖家带口的那群,出于对收入绝对值的虚荣心,基本不会考虑这个选项。

3、资本主义吃人不吐骨头的原因。在Facebook(脸书)这样的“大公司”里,制度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员工的利益。领导们嘴上说的是“你可以找我们公司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可是当你真的去找那些服务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提供的唯一有价值的意见就是“你应该考虑离开这家公司”。如果你因为抑郁症需要治疗,医生和经理都会告诉你“我们可以提供治疗,但是,每半年绩效考核的标准还是必须照常”。到了这种时候,请问你怎么办?如果你去治疗,减少了工作时间,写的代码会变少,考核会变差,那你还继续去吗?

4、最重要的,是公司CEO和其他高层的原因。公司高层对内部的问题是心知肚明,但是没有人愿意去触及。这次出了事故,高层的公告无非这么几点: (1) 有人死了我们很伤心;(2)谁需要帮助的可以联系我们的服务;(3)尊重Qin Chen(陈秦),一切信息保密。

这种公告里面缺了什么呢?缺了真诚,缺了人性,缺了反省。这次有人跳楼,大家都一致猜测是工作原因,那么无论此个例是不是工作原因,FB不都应该主动检讨自己各方面的原因,包括文化和提供的服务等等,以防下次再有悲剧发生吗?

最后说一下我与Qin Chen(陈秦)素不相识,但并不妨碍我深深地哀悼。希望这位老兄付出的生命不是一文不值。就算改变不了那些大公司,难道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吗?哪怕只是对这些公司看得更透彻一点,不要被它们蛊惑,也是好的。

在美国等绿卡,第一个要点就是工作要稳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甲方有钱,业务不变,公司赚到盆满钵满,但是工资不高。这样公司平时reorg也不会re到你头上,赚钱的部门reorg是很危险的,一个不小心搞砸了公司可能就没有了。这种地方是最适合等绿卡的。

反正在美国要70岁才能退休的,几年少赚一点钱长远来看根本无所谓。但是你千万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如果你觉得不来美国你就要完了,那你千万不要来美国,因为你来了也一样会完。来美国是锦上添花的,可以来,因为拿不到绿卡也无所谓,这样你就适合等绿卡。

这就跟买房子和追女朋友一样,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你如果特别想要得到一样东西,那么你现在就还不配。如果你觉得得不到也就这样,那万一真的得不到,你也不会去跳楼的,因为这就只是生活中起伏的一部分,就像你有的时候想拉屎,有的时候不想拉屎;有的时候有女朋友,有的时候没有女朋友;有的时候有绿卡,有的时候没有绿卡。都是正常的。

 

fb早期的slogan之一是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尽管这句slogan内部已经几乎不再提了,但是move fast的精(zao)髓(po)早已根植于整个fb的文化和工程系统之中。上至管理层下至IC,从PSC(考评系统)到各个工程系统的实现,可以说几乎都是move fast的写照。或者好听点地说,impact导向。

本回答不会泄露任何内部的信息,只试图根据一些可以公开的信息,举一个工程上的例子,来解释一些工程系统为什么会这么设计,以及它们怎么影响了工程师们。

作为一名software engineer,大多数人一定知道release的作用:你写完代码,交进代码库,并最终部署到线上 – 这就算把你的代码ship了出去。

几年前的Facebook(脸书),作为巨无霸之一,跟google类似,采用的是『类似』于continuous integration/deployment的那一套方式。为了方便解释,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工程师们每天写代码,交进代码库,但是整个代码库每周只会push到生产环境1次。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是每周三push:意味着你周四写了代码,可能下周三才会push出去跑在线上。如果你写的是新feature,你不能马上见到结果;如果你是fix bug,你的bug要下周三才会被真正fix;如果你不确定你写的对不对,你焦急也没有用,你至少要下周三才会知道。

这一套模型在大多数情景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它一定会有某个cap,某个限制了整个公司ship更多更快的cap。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而这就与Facebook(脸书)的整个文化冲突了:如果不ship得更快,怎么做更多feature?怎么发更多新产品?怎么赚更多钱?从一个简化的模型来看:在不考虑代码质量的情况下,交代码的速度是与赚钱的速度呈正相关关系的。

于是到了2016/2017年,就有了更接近理想(极限)的CI/CD:https://engineering.fb.com/web/rapid-release-at-massive-scale/ 你写了代码,两三个小时就能跑到线上。(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一套系统的诞生完全源于move fast,这其中还有很多的engineering方面的考虑。)

这里不解释过多工程上的事情。之前解释了engineering culture怎么促进了这套系统的产生,接下来讲一下这套系统怎样影响了工程师。

很多人知道,工作中很多东西的实现/rollout是得有先后次序/dependency的。比如模块2依赖于模块1,你一定要先把模块1push到线上,获得足够(比如一天)的signal来保证它在线上是没问题的,然后才能push模块2。

在原有的那套模型下,意味着你第一周push了模块1,也许下周修一下bug,push模块2就来到了第三周。现实情况是,你很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获得signal以及fix bugs,那么push模块2很可能就拖到了第五周第六周。

在新的模型下,我周一push模块1,用两天来获得signal及修bug(顺便做一下其他项目),周四就可以push模块2了。对于工程师来说,我只需关心我写代码的速度,而不用关心infra组帮我ship代码的速度成为我的瓶颈。

之前你也许一周能写10个diff,但是你不会都交出去,因为这个10个diff一起上线将让你焦头烂额,所以你可能每周只写5个diff。而现在你可以每天交两个diff了,下午交出去,晚上到了production,那么你回家得关注着你diff的signal,看看是不是没有东西broken。第二天,你继续交两个新的diff,一切循环。

当这一套东西自然而然后,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了。infra再也不是你的瓶颈了,只要你写的够快,你发的东西就能够多。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做更多的东西,怎么move faster,晚上想的是我白天交的diff千万别有bug,我明天该怎么交更多diff,我这次PSC又该有多少impact了。

看到没有,压力就这么来了 :)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