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缅怀金庸,说说《天龙八部》里的儒道释传统文化折射
中学时读的最认真的一本小说就是《天龙八部》,第一次拥有智能手机时,又翻了一遍电子书,那么些年过去了,最喜欢还是这本,刚好最近也有时间,趁这个时机分享一些那么多年来的一些见解和感受,算是对大师的缅怀吧!
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个儒者,一个佛教徒,还有一个强盗。”其实我一直觉的这句话不是完全正确,中国人骨子里其实就是儒道释并存的一种状态,也可以归纳为最信奉的是本土宗教,道教,为什么?因为只有道教才最不形式化(这里说的是表现的形式化不是精神追求不去形式化层面的)。所以,很少像西方宗教国家的人一样,单纯的信仰某一种,儒道释三家同修似乎一直都是这种状态的人比较多一些,甚至很多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从金庸的诸多作品塑造的人物中其实可以看出很多这种倾向。最为典型的就是《天龙八部》。
金庸在构思这三个主角的时候绝对是别用用心的精巧,从三人的出身设计到江湖经历以及最终的大成都是经过刻意加工的:
萧峰,表于道,终成儒。同时他又授业于释家。
虚竹,表于释,终成道。行为又像个穷酸书生。
段誉,表于儒,终成释。与道家人物各种奇缘。
萧峰:
小说之初的第一身份就是丐帮帮主,因为天龙的故事背景是北宋,丐帮在当时其实就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黑帮机构同时兼具最大的情报机构的组织,其实按照金老的意思这个组织还有一个非同一般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只是用江湖的方式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北宋的朝廷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国防工作相当不到位,边境常年不安宁,所以乔峰在任时,他毕生心愿就是号令丐帮甚至想引领中原武林一致抗辽的,这里也是为他的真实身世埋下悲剧的第一个伏笔。虽然是抗辽,但这个组织基本上是不受朝廷律法约束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义气为大,虽然都是衣着破烂的叫花子,但都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这与不注重形式化,追求逍遥快乐的道家很相似,所以说表于道;
萧峰是授业于释家,他的师父玄苦大师,是与方丈同辈的玄字辈高僧,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事,金老给他取名玄苦,也是别有用心的,佛经说,人生有七种苦难。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小说里也有提到,其他都好理解就是这个怨憎会的苦是什么苦呢?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办公室有摩擦的同事,老板,不得不去面对,这就是一种苦。而玄苦大师最终是被萧峰之父萧远山偷袭,一掌震得五脏剧裂而亡。令人遗憾的是玄苦至死都以为杀他的凶手是自己的爱徒萧峰,这种安排也正是应了怨憎会的苦,包括萧峰最后也是围绕这7苦写的,生,自己的身世,与阿朱的爱别离,两国交兵又止不了的求不得,我甚至一度觉的金庸还有几条伏线都没用起来,比如与耶律洪基结义的同时又认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而辽最终就是被金灭的,准确的说就是阿骨打及其后人灭了的,如果萧峰不死,不免还是要面对这个至交好友的怨憎会之苦;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
且自逍遥没人管。
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
风骤紧,缥缈风头云乱。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梦里真真语真幻。
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
胡涂醉,情长计短。
解不了,名疆系嗔贪。
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之所以说萧峰终成儒是有几次转变的,拜跪耶律洪基那一刻,萧峰完成了从江湖好汉一介草民到臣民之转变,从此也从一个中原黑社会大哥变成了辽国国防部长,然后又目睹了女真部落与契丹的纷争,两国交战对平民的伤害后,他的仁义之心从当年做丐帮帮主那会的抗辽变成了求和平,用少林寺扫地僧的话来说,萧峰“以天下苍生为念”。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与耶律洪基和中原武林的剧情基本都是突出义,与阿朱的部分就是突出礼和忠,与阿紫的相处的线大部分都是智、信、恕,孝悌主要体现在他对师父及杀父之仇前半段剧情安排里。几乎是写全了萧峰的儒侠形象。我甚至觉的比当前被誉为金庸笔下最典型的儒侠郭靖都丰满,似乎这也就是金老最推崇的“侠之大者,为国为家。”的儒侠!
虚竹:
这里先聊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安排,段誉所拥有的,是他与生俱来的,如荣华富贵与王权包括他各种美貌的妹妹和自幼礼佛的环境。萧峰所拥有的,是他个人努力奋斗得来。而虚竹,他内力是无崖子输送给他,武功是天山童姥强迫才学的,练各种戒律都是被人强迫给破的。为什么这么安排呢?为什么一定是虚竹要被被迫接受成为道呢?这个强迫是跟道家思想中的也是核心思想里的,道法自然的“自然”完全是对立面啊。包括他的虚竹的身世,成长环境以及小说前部分虚竹的出场安排,似乎都是想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面,最后继承无崖子毕生功力和成为灵鹫宫主人竟然就是这么一个对立面的小和尚,正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反差才能突出道家的这种自我意识上的求自然,逍遥的主旨。
释家的世界,世界是幻灭的,人不可有太多的妄念。道家的世界里,世界是真实的,人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冲突,消灭或者说掌控自身欲望与听从内心欲望声音的冲突。
虚竹就是在这种一次次冲突的经历下,最终成为道。他不会下棋偏偏就破了残局,他不要武功偏偏得了修为最高的内力,他不想离开少林寺,偏偏成了灵鹫宫的主人,他想守清规戒律,偏偏遇到天山童姥次次捉弄,虽然次次用佛经驳倒了天山童姥。但当天山童姥将一名一丝不挂的妙龄女子梦姑放在虚竹身旁,而虚竹终于破了淫戒后,这也正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如书上所述:“这三天的恩爱缠绵,令虚竹觉得这黑暗的寒冰地窖便是极乐世界,又何必皈依我佛,别求解脱?”所以在西夏国招驸马时,坦言在一个黑暗的冰窖之中,是平生最快乐之时。虚竹之前虽有了道家的内力与武功,但并没有获得道家精神上的解放——逍遥。道家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场自由的旅行,道法自然,没有太多的束缚。
他“师父”无崖子师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用了一辈子去阐释,最终在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同归于尽的时候才发现情敌却另有其人,这也引导了虚竹对世间情爱所持痴念的转变。如果说梦姑和无崖子师兄妹等人是引导虚竹从思想上去转变追求逍遥的话,那么玄慈方丈和叶二娘的剧情安排就是彻底让其从行为上解脱束缚,父亲玄慈在临终前所言“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一个是守清规戒律的虚竹,一个是享受声色的虚竹;一个是人人敬仰的带头大哥少林高僧,一个是日夜为妻离子散担忧的父亲与情郎。玄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解脱,而虚竹最终还是收获了婚姻,做成了世俗的逍遥人。
段誉: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一直是金老笔下诸多小说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类型,天龙中段誉就是这样的面貌出场的,他出生于帝王世家,但这个帝王家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大理,这是一个礼佛的国度,这个大理国历史中并且还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段誉段正淳和段延庆这些人物名称都是真实存在着段氏家谱的人。这一点其实也算是个伏笔,释迦摩尼本身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子。这位段王子从生下来名利都有了,虽然不是很厌烦礼佛,但年轻的心促使他更希望去闯荡去过无拘无束的江湖生活,这也促使了他能遇到后面的种种离奇经历。
我看书的时候一直觉的金庸在写段誉这条线的时候有点偷懒的嫌疑,为什么,因为段誉的篇章确实偏少,也没有太多内容就一个主线追求王语嫣,包括他最终成佛的安排在原作中都是牵强的隐藏线,也正因为此,金庸后来封笔后对这些小说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时,甚至对段誉的结局都进行了修改,王语嫣最后还是离开了段誉重新回到慕容复的身边,这样修改的目的我想也是为了让段誉最终能顺理成章的走上抛开世俗立地成佛的道路,但仅此一条也确实单薄了点,所以金庸就通过其他线来补充比如刀白凤与段延庆的安排,段正淳的各种风流债的结局。
这里两个线都挺有意思的,先说刀白凤。临终前,她才解开了真相,他是母亲为了报复养父段正醇而与一个沦为乞丐的王子所生,而象叫化子一样的段延庆,在意识模糊时感觉有观音菩萨化身(老版的天龙里刀白凤的造型就按照86版的观音菩萨化的妆,很好玩),舍身度他。偈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所苦苦追求而拥有和得到的,都是短暂的,并终将失去。欢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永久的。痛苦是因为你的欲望,即使你的欲望满足了,你也终将失去。世界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甚至连段誉身世都有一种原罪。
我看过很多网上有人说《天龙八部》就是一本佛家寓言小说,单纯从名字来看确实有这个嫌疑,金庸也一直没出来澄清过,不过我更相信他只是借用佛家语言来表达芸芸众生的含义。书中所有人物无不为自身的贪嗔痴爱所困,造就了一个众生皆苦,有情皆孽的娑婆世界。陈世骧先生对《天龙八部》的评论还是相当到位的:“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