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的故乡——郓城县(1000字)

作者sdjnzq 从作者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爱自己的家乡,虽然已经离开了,但是仍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眷恋之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感情里,或者爱情,或者友情,或者乡情,感情支撑我们活在世上,我一直觉得一个重视感情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一个重感情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底线的人。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可以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作者的家乡,这个尚武的城市。
这位作者如果您看到帖子,请上公号联系我,你的邮箱不能够接收我的邮件。
我的故乡:郓城县
我是1969年的,马上50岁了,说说故乡这个话题。
我理解的故乡,就是你从小在那里出生、成长,并且在之后人生旅途中累了、倦了的时候,想要回去的地方。因为父亲是军人,我从小在部队长大,所以我的童年记忆只记得不停的搬家,居无定所,更没有一个故乡。童年到少年这段时光,就生活过好几个地方,要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山东省郓城县了。
郓城县,在山东西南部,距离梁山只有几十公里,就是《水浒传》中宋江当押司的那个县城。也是众多梁山好汉的故乡,所谓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
我到郓城县大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当地民风淳朴、豪爽仗义,很有“水浒”遗风。记得放学路上,空旷的野地里,偶尔能看到两个男人约架:先抱拳,再把各自手表摘下来别到腰带上,那时手表是个贵重物件,一会别打坏了。然后就是直接砰砰啪啪的打作一团,完全没有武打片中那些漂亮的招式,就是王八拳乱挥,夹杂着踢、摔、拌,等等古老的自由搏击动作。姿势虽然不帅,但是拳拳到肉啊,打的很激烈。直到其中一方抗不住了,认输—-所谓认输,就是轻轻喊一声:“哥,行了!”另一方立马住手,各自擦擦脸上的血污,整整撕烂的衣衫,可能各自回家,也可能一起去喝酒了。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打出来的交情”。
郓城当地人素有习武之风,记得当时县体委有个武术训练班,选拔全县的武术苗子,经常在体育场上练武术。这可能是后来的“宋江武校”的前身吧?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因为部队院子里的十几个孩子玩的太疯,领导就和县体委商量,让我们这些小屁孩一起跟着武术训练班去练武术了。人家那些苗子是练武术,有拳、有棍、有刀剑,耍的是虎虎生风。我们只是跟着玩,教练每天就是让我们压腿、蹲马步。别的没学会,经过那一个暑假,感觉自己韧带拉开了,腿脚灵活了。即便现在我快五十岁的人了,腿脚在同龄人中还是比较灵活的,稍微做下准备活动,抬腿还能踢到1.8米。
所以,这里想给年轻的家长说,孩子身体方面的练习,一定要趁早,孩子会受益终生的。但不要像我那样只练压腿,虽然腿上的韧带拉开了,身体也灵活,但代价是爆发力降低了,短跑速度提不上去,到中学体育考试的时候就很吃亏。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也可能我是个例,只是给大家提个醒。
我是初中一年级离开郓城回济南的,然后一直在济南上学、就业、娶妻生子。现在年龄大了,经常回忆“故乡”,脑海里就自然泛起郓城县的影子,那里的东关小学、那里的平房和炊烟、那里无拘无束的少年时光,还有那里农历逢二逢七的大集……
可能你小时候也走过很多地方,但奇怪心里只接纳那一个故乡,那个累了、倦了想要回去的地方。
几年前,我借出差的机会又回了一趟郓城县。阔别将近四十年了,尽管县城的变化很大,但阡陌街巷依稀还能看出旧时模样,下了长途车,我就让出租三轮送我到母校门口,一路上我是闭着眼,不希望现代城市的变迁冲淡儿时的记忆……东关小学自然也是变化很大,除了名字和位置,都变了。我就沿着放学路向曾经的老院子走去,一步一想象,一步一惊心,真怕一不留神就走回自己的童年,心中不知是喜是怕?!
到了部队老家属院门口,近乡情更怯,这里变化不大,记忆也越发清晰了,遥遥能看到童年住的老房子了,淡淡的又闻到炊烟了,眼睛濛濛的湿润了……真的不敢再往前走了,真怕年轻的妈妈从屋里闪出,喊我回家吃饭了!哈哈,真怕这四十年只是童年的一场梦!倘若真是那样,我不知该是欢喜还是悲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