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

  • 说说那些让我们烦躁的熊亲戚

    其实一直以来我不太赞成标题党。所以花了三分钟时间时间才拟了这样一个标题。
    其实在网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文章说熊孩子怎么怎么的,熊亲戚怎么怎么的。这类新闻里面网上流传很广的就是那个“洗钢琴”的故事。更有很多春节回家对付他们的攻略,甚至还有漫画版的。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中间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矛盾,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家族的排斥。

    为了深究这个问题,其实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还是翻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一本书强烈推荐,非常好读,很有意思。

    书的第十三章说到“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这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我们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我们的三观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对于“家”的概念已经由父辈的“大家”,缩小到了“小家”。对直系血亲才有家庭成员的认同感,除此之外的旁系都算不得“家人”,更不谈家族概念了。
    而父辈,由于一直延续下来的“人情”观念,他们对于“家族”有着一种很深的执念。

    HB是一个人情很重的地方,特别是在吃酒这个方面。虽然说政府移风易俗搞“不整无事酒”这个运动,但是千百年形成的人情社会,不是一纸文件就能够破坏的。在互相送钱已久的情况下,谁都非常讨厌这个习俗,但是谁都不愿意停止这个习俗。
    所以说HB人跟人说狠话的时候要说一句“算账”,账算清楚,就互不相欠,那么也就不需要往来了。由于人情的牵绊,亲戚之间才要往来,正所谓儒家经典《礼记》所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有人可能会发现了,亲戚之间的维系与感情没什么关系,都是利益纠葛。确实是这样,亲戚关系是一种霸道的、强制性的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以人情为纽带。代代相传,代代相续。再有就是地缘关系,屈原的《渔父》说“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很多人一辈子的活动中心点都在家乡。即便自己不在家乡,但是父母在家乡,亲戚也在家乡。一般来讲要断掉亲戚之间的往来非常困难,除非你连父母都不认了,家乡也不回了。低头不见抬头见,一般来讲人们都对亲戚抱有巨大的宽容。

    搞清楚这个道理,再来看我们八零之后的一代。我们这一代人与父母一代的熟人社会不同,生活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陌生人社会”。我们从自幼学习的不是跟兄弟姐妹打交道,而是跟同学邻居打交道。每隔几年,由于升学或者换岗,我们身边的人就要更换一次,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陌生人。我们已经熟悉了自强自立,依靠自己而生活。qing

    在社交上,我们不仅仅与熟人进行实体社交,还在网上通过各种身份进行虚拟社交。习惯虚拟社交之后,我们就不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对“人情”看的那么重。遇见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不打交道不就行了”,但是父母却由于“人情”的牵绊,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容忍。
    唯独亲戚,我们鲜有交流!!!!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讲,父辈的社交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情况理应被淘汰,或者正在被淘汰中。而我们的陌生人社交模式属于已经进化的社交模式。

    什么叫代沟?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认识不一样就叫代沟。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我们与我们的父辈就生活在堆叠的两个平行社会上。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进行着熟人社交,我们以我们的方式进行着陌生人社交。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对有些亲戚还是挺喜欢的?
    这就要说到亲情了,其实现代意义上的亲情跟友情的行程其实差不多。由于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人情世故”没那么看重,所以我们与亲戚的社交行为也沿用了跟陌生人的社交模式:“亲亲,仇仇”。也就是亲近那些亲近我们的人,仇视那些仇视我们的人。对于那些讨人喜欢的亲戚,我们像交朋友那样接受;对于那些讨人厌的亲戚,我们在从心底不愿意继续交往。

    什么样的亲戚是我们不愿意继续交往的亲戚?
    简言之:三观不合的亲戚。

    经常有人说到“社会转型期间的阵痛”。其实这种与亲戚打交道的痛苦同样包含在内。可能在几十年后,当我们垂垂老去,我们的后辈已经完全摒弃了老一辈的“乡土情结”,在陌生人形成的“契约社会”幸福生活。

  • 装逼指南:逼该怎样装?如何优雅的装逼?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间以来,现在就连艾薇资讯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盛行装逼的时代。说到装逼,艾薇资讯突然想起尼古拉斯凯奇演的战争之王里的桥段:在还没有暴富前,他用自己大半的积蓄包下了酒店的海滩,约自己魂牵梦绕的女明星前来拍照。最后在租来的私人飞机上,成功俘获了女明星的芳心,我想这算是装逼的最高境界吧。电影毕竟是电影,这里当然不是提倡让你用自己的积蓄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篇讲的这些内容,艾薇资讯是想说一说并不败家的情况下,在日常怎么装一个高分的逼。此内容适合已解决温饱,希望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的朋友。
    (更多…)

  • 炒菜放味精好不好?经常吃味精对身体健康有危害吗?

    看了好多证明“味精有害”的理由,蛮好玩的。挑几个典型的来驳斥一下

    高能预警:
    1. 我可没有说多吃味精好,谁没有事逮着味精使劲往菜里放呢
    2. 去年这篇文章转到某论坛的时候,一大波人让我“每天吃味精”,虽然不知道他们为啥这么狠,但是我的口味真的很轻啊。

     

    谷氨酸钠也称为MSG或味精,是一种谷氨酸的钠盐,属于自然形成的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把MSG归入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 之列,而欧盟则视其为一种食品添加剂。
    下面就“味精有害论”分条一一驳斥:

    1.味精能造成“中国餐馆综合症”
    简单描述: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医生吃中餐的奇怪经历。大致是说开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世界性的对于味精的恐慌,被称之为“中餐馆并发症(MSG综合症状)”。于是乎“中国餐馆综合症” 莫须有的罪名诞生了。
    驳斥:我滴神来,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发表出来的。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
    在澳洲和新西兰的食品标准(FSANZ)中引用了“大量科学研究压倒性的证据”,明确地否认MSG和“严重不良反应”或“长期后果”之间所存在的任何联系,坚称MSG“对于普通人群是安全的”。不过,在标准中确实也描述了不足1%的敏感人群在一餐中所摄取大量的MSG时,有可能会遇到“短暂”副作用,例如“头痛、麻木/刺痛、面色潮红、肌肉紧张及全身乏力”等。(^ MSG In Food. Food Standards Code.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May 17, 2010].)
    我只想说,不小心对味精过敏了,就说味精有害,进而推出“中餐馆并发症(MSG综合症状)”耸人听闻的结论,是不是太不负责了一点。当然了,如果有人把这个笑话当做案例来用,只能说他没有学过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吧。

    c5h8no4na

    2.味精高温致癌
    简单描述:这个怪吓人的,据说高温下谷氨酸钠转化为的焦谷氨酸钠是致癌的。
    驳斥: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文献报道,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看知网的一篇文献:焦谷氨酸钠到底是致癌物还是“聪明物质”? 补充说明一点焦谷氨酸钠与大脑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有关,《中国科技信息》的一篇文献(焦谷氨酸钠与大脑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明确指出:通过焦谷氨酸钠的作用,增加了大脑中的焦谷氨酸的含量,提高了大脑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PS:列一个致癌的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亚硝酸钠在烹调和消化过程中会和食物中的胺反应,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感谢tree free 提醒)。这货提鲜的,曾经看到一个品牌的火腿肠添加剂只有一个:亚硝酸钠。

    (补充:这一点没有什么好纠结的,菜都烧糊了,你要担心的就不止是焦谷氨酸钠了吧)

    3.吃味精多了会增加“Na”的摄入量,引起高血压。
    简单描述:现在好多人“三高”啊,尤其担心自己的血压高,吃太多的味精会引起高血压啊,别多吃
    驳斥:
    MSG可用于减少盐的摄取量,食用盐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即使用盐量减少30%,使用MSG仍可改善低盐食物的口味。与氯化钠相比(39%),MSG的钠含量大约低3倍(12%)(Yamaguchi S, Takahashi C. Interactions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and sodium chloride on saltiness and palatability of a clear soup.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84.January, 49 (1): 82?85. doi:10.1111/j.1365-2621.1984.tb13675.x.)。

    4.味精吃了不好,又没营养,吃鸡精吧,营养丰富。
    简单描述:近年来出了鸡精,相当火啊(恩,我也很喜欢),鸡精比味精好多了。
    驳斥:
    鸡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35%)和氯化钠(<40%),同时含有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料等增香剂.
    鸡精属于动物性高嘌呤的食品、钠钾含量也不低,对于高血压、痛风、肾脏病等的慢性病患者,有加重病情的风险。(Wikipedia)

    ———————————–补充—————————————

    1. Q:味精好还是鸡精好?
    A:不知道。讨论佐料的营养性没有意义。
    两点:(1)鸡精含盐,放鸡精的话就少放点盐 (2)呈味核苷酸二钠在人体内代谢产物是尿酸,痛风患者注意一下OK了
    有文章如是说:
    嗯,很有前景,抓紧研发!

    (QAQ,你们考虑的都是该不该放味精,而我纠结的是如何学会烧一盘菜,哎呦~好惭愧)

    给味精正名

    流言: 听说味精吃多了不好,所以我们家现在完全不吃味精了,我们做饭都用鸡精和蘑菇精的!

    真相: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这些“危害”在不同的传说版本中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除了这些都市传说,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但事实并非如此。

    味精是什么东西?

    人体能够体验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种叫做“鲜”。亚洲人很早就用各种浓汤作为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等。1907年,日本人蒸发大量海带汤之后得到了谷氨酸钠,发现这个东西尝起来像许多食物中的鲜味。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说的味精。

    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然后纯化得到的。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乃至于废糖蜜,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如果把酒、醋和酱油当作“天然产物”的话,味精就应该也是天然产物。如果因为发酵和纯化是工业过程,而把它当作“化工产品”,那么至少白酒也应该被划为“化工产品”。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但是,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呈现谷氨酸盐的状态,而产生“鲜”味。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钠,比如酱油是水解蛋白质得到的,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1%左右,而奶酪中还要更高一些。有些水解的蛋白质,比如水解蛋白粉,或者酵母提取物,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甚至高达5%以上。还有一些蔬菜水果,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钠,比如葡萄汁、番茄酱、豌豆,都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谷氨酸钠。这样的浓度,比起产生“鲜味”所需的最低浓度要高多了。

    当今市场上的味精是高度纯化的发酵产物,我国国家标准要求谷氨酸钠含量至少在80%以上,而高纯度味精则要求99%以上。

    味精与“中餐馆并发症”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经历。大致是说开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世界性的对于味精的恐慌,被称之为“中餐馆并发症”。后来有一些针对“中餐馆并发症”的研究,但是无法证实它的存在。不过,基于“没有证实不代表不存在”的莫须有怀疑精神,这个故事很快广为流传,但是针对它的研究也就没有人关注了。

    味精的安全性

    针对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没有发现过它能产生危害。只有个别动物实验发现在“大剂量”下,对于某种非常敏感的老鼠有产生神经毒性的可能。不过所需要的大剂量远远高于人类食物中可能使用的量,也没有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美国FDA、美国医学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EFSA)都进行过评估和审查。JECFA和EFSA都认为味精没有安全性方面的担心,因此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限制”。美国FDA的一份报告认可“有未知比例的人群可能对味精有所反应”,但是针对整体上的味精,他们赞同JECFA的结论。

    鸡精或者其他精又如何

    “鸡精”这个名字起得非常成功,再配以包装上画的大母鸡,给人感觉鸡精是“鸡的精华”。鸡精的销售,也大有取代味精之势。

    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只是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左右。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用来形成颗粒状)、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其它香料。增味核苷酸本身也能产生鲜味。跟味精混合之后,所得的鲜味会大大超过二者单独的鲜味之和。这就是所谓的“协同作用”。严格说来,还应该有一些来自于鸡的成分比如鸡肉粉、鸡油等等,来产生鸡的味道。但是,由于来自于鸡的成分比较贵,为了降低成本,厂家可能完全不用鸡的成分。所以说,你买的鸡精中是否含有来自于鸡的成分,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家,消费者基本上不可能从产品来进行判断。

    味精的成分单一,在食物中主要增加“鲜”味。鸡精、蘑菇精等复合调味料的的成分复杂,一般而言,“香”味更浓郁一些。不管是那种精,只要它能产生“鲜味”,就都含有味精。只不过经过仔细的配方,复合香精产生鲜味的效率更高,也可以满足不同的特定需求。

    结论:谣言破解。 作为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是能够产生“鲜味”的谷氨酸盐的一种。除了发酵生产的味精,谷氨酸盐还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关于“味精会导致XX”的传言,科学家们努力了很久,也无法证实。在国际权威机构JECFA和美国、欧盟的监管体系里,味精的安全性都不用考虑,在食品中的使用也无限制。鸡精等肉味香精中也含有大量的味精。

    作者:云无心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38739/
    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