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流浪地球2

  • 张艺谋《满江红》是一部好电影吗?对比《流浪地球2》如何?

    这几天,随着大家的观影热情逐渐被唤醒,春节档也迎来了久违的热映。截至1月25日0时10分,2023年春节档(1月21日至1月27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0亿元。

    其中自己看了两部《流浪地球》以及《满江红》。《流浪地球》一上映就去看了,还给网友们安利了一下(参见《春节看电影:谈谈《流浪地球2》、新冠疫情、危机与共识》)。

     

    《满江红》是后面一天看的,看完感觉很复杂,看的时候,看完之后,结束两天之后,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差别还挺大的,今天再冒充一下影评人,唠唠自己的感受。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满江红》是一个好电影么?
    这主要取决于如何定义什么是“好电影”。从服饰化妆道具来看,细致,精美;从摄影灯光调度来看,专业,用心;从剪辑配乐节奏来看,创新,凌厉。

    这些都体现了整个影片的专业度。

    从演员来看,也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其中“四字弟弟”,贡献了超出预期的演技水平,至少没有拖影片的后腿。

    而圆方个人比较喜欢的角色是张译饰演的“相府总管”何立,那种算无遗策,举重若轻,用最平静的语气办着最残忍的事的那种感觉,是极精彩的表演。

    至于岳云鹏,虽然常年电影口碑一般,但是这一部却出乎意料的和角色感觉莫名的契合。也还是挺好。
    主角沈腾呢,导演张艺谋夸奖他是“行业珍珠”,这一点也没错,这个电影之所以气氛没被搞的太沉重,沈腾贡献超过一半的平衡,虽然本部影片的角色不算是他最擅长的,但是也至少有80分。

     

    应该说,片子里每一个演员都还是很用心,很用情,从这一点看,算是一个好片子。

    那圆方为什么会感觉很纠结呢?本质是这个电影的内核。

    如果说《流浪地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真实的,让人沉浸进去的世界,让观众就算知道这是电影,也会去思考自己如果置身其中会如何。

    那么《满江红》更像是一出戏剧,一场“剧本杀”,一出大家都知道都在等待着,期待着看到最后揭露谜底的一出戏剧,期待着看到一出精彩的表演,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从个人喜好上来说,圆方更喜欢前者,因为个人对于好电影或者一本好书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代入感”,也就是如果是我设身处地,我会如何。

    这样的电影说多也多,从小时候看的“阿甘正传”到这两年的“绿皮书”,当然也包括刚刚上映的“流浪地球”。都是知道所有剧情,圆方也愿意反复去看的片子。

    不过这一点《满江红》并没有达成。

    看的时候,有一种看《柯南》或者玩“剧本杀”的感受,紧张的节奏和环环相扣的谜题,还是挺有趣的。(虽然看到1/3就大概猜出来大家的身份牌了)

    看完之后,有种感觉,“就这?”,这个“剧本杀”中间博弈是挺有趣的,但是最后复盘给的理由动力,着实说服力有限?

     

    过了两天,再回味这个电影,觉得也还行,至少不算是烂片,不是在浪费时间,也没有感觉昏昏欲睡,或者想看手机。

     

    所以也在纠结,《满江红》是一个好电影么?

    张艺谋出品的电影其实大多有这样的情况。不会讲故事。

    事实上,如果从导演技术,摄影技术,调度组织等方方面面,张艺谋都可以说的上是全世界最一流的导演。

     

    如果给他一个命题作文,比如奥运会,冬奥会开幕式,完成度极高。(不过很大原因是因为奥运会,冬奥会要讲的故事和向世界传递内容,并不是他自己决定的。)

     

    一旦轮到他自己定故事主题,自己定要表现的内容,大多就会变成《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样的戏剧。

    戏是一出好戏,也值得票价。但是,再好的剧本杀,当玩过一次,大概是不会想要去再玩第二次的了。
    所以,网友们觉得《满江红》是一部好电影么?

  • 《流浪地球2》电影很好看,期待第三部(非剧透):

    所以,大家可能会跟我一样,会对几段剧情摸脑袋,心里暗想这样也行?也会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对某些片段觉得很不适,但是当看完后,我认为应该可以评价这是一部好的电影。

     

    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我想谈谈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对「给文明以岁月」和「给岁月以文明」进行了探讨。是的,如果你是三体迷,你一定也知道大刘在《三体》这部小说里也进行了探讨。

     

    然而,这部电影并未延续三体的思路,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解答:「给文明以岁月」和「给岁月以文明」是一体两面的,「给岁月以文明」是里,「给文明以岁月」是外。

     

     

    人不会永生,但是人类这个物种可以。也是基于此,对于单个的人来说,人性是给自己的岁月标上了「真正」的时间,这里的人性是正向的,是为了所爱之人愿意牺牲的人性;而对于人类而言,也存在一个「人性」,但是这个人性,既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

     

    所以,人会消亡,但是人类会永存,原因在于,人类有着正反两面的人性。先不说这个观点我是否认同,但是我觉得很酷。「人类总想毁灭自己,所以人类才能永生」,老实说,我是感受到这个,才觉得这部电影是部好电影。

    很期待《流浪地球》第三部,如果能够延续这个架构,我觉得这将是一部世界级的科幻巨作。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这部电影值得票价!

  • 春节看电影《流浪地球2》,比第一部好看的续集(前传)(有剧透)

    刚看完《流浪地球2》回来。先说一句:非常值得去电影院看!(如果不是旁边有个傻逼话痨一直在自言自语,观影体验会更好)

     

    制作一个系列电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由于第一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才在资本的力量下催生出了第二部、第三部……像《速度与激情》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就是这种产物。

     

    而能在一开始立项阶段就已经构筑出宏伟的故事篇幅和结构,并设定好每一部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操作方式需要导演、编剧、资本三方都能达到相当程度的平衡才能实现。比如《星球大战》系列,在三部曲成功后Lucas愣是坚持了十六年才制作出了前传三部、后传三部,开启了这二十年的星战热潮。

     

    所以,当《流浪地球1》成功刷新了中国电影的历史票房后,《流浪地球2》的故事就相当考验编剧、导演和资方的能力。如何将这个IP继续拓展,讲出更多原著2万字之外的故事,是最关键的一环。所幸,《流浪地球2》堪称是一部比第一部更精彩、好看的电影,没有让我这个春节档贡献的第一张电影票的人失望。

     

     

     

    (本文略长,涉嫌剧透)

    《流浪地球2》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第一部的前三十年左右。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太阳即将在未来一百年氦闪吞噬地球后,开始从全球征集各种各样的避难方案,最终中国提出的“移山计划”成为了首选。因为它提出了尽可能多的保存地球人口及文明,并通过2500年时间将地球放到4.2光年外的比邻星。

     

    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更容易得到当下人们支持的人类电子化方案。即通过电子信号将人的记忆(是否算是灵魂不得而知)进行电子化保存,然后组成一个虚拟的人类世界,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内生存下去。听上去就和现在所谓的“元宇宙”非常类似,可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既然太阳氦闪会吞噬整个太阳系,那虚拟世界在实体世界的那些介质、设备不都会被毁灭么?既然如此,整个实体世界都毁灭了,虚拟世界又靠什么存活?

     

    这段故事中非常有意思的黑了把阿三。因为第一个探索出这项技术的就是阿三,当世界联合政府对该项实验禁止后,阿三那鬼魅的一笑让人有些毛骨悚然。

     

    于是在第一个危机年代,两个不同延续文明方式的阵营就出现了,由此开始了相当长及频繁的斗争。这段故事交代了当年吴京和老婆韩朵朵怎么相识、相知、相爱并最终组成家庭,生下刘昂的全过程。也在其中将吴京在第一部中与俄罗斯宇航员之间的情谊做了个解释:当年吴京的师父就与俄罗斯飞行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关键时刻是他们并肩战斗阻止了虚拟派对行星推进器原型机的攻击。

     

    而第二段故事则由刘德华来演绎。他的研究课题和阿三的一样并因为遭受了交通意外而将女儿的生前意识传送到了虚拟世界。但受制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他与女儿的每次见面只能维持2分钟,2分钟后虚拟世界中的女儿就又回到了初始状态,陷入了不断的循环。

     

    当时人类已经研究出了量子AI计算机550C,作为他与女儿见面所用的550A的孙子,其运算能力和负载能力是爷爷的N倍。所以他开始提出了一个想法——将女儿传送到550C,利用它的能力将见面时间进行拓展,并通过550C的AI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的完整女儿的人生。

     

    事实上,最终偏执的他成功了!他不但将女儿的生前意识上传到了虚拟世界,更利用了最新型的550W(即第一部中的MOSS)来完成。于是,女儿的人生不再是2分钟,而是70年。但当这一切成功的一瞬间,月球上的推进器开始了满负荷工作,最终导致三台推进器爆炸引发了月球崩塌,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开始撞向地球。

     

    由此,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第一部中的地球会满目疮痍,为什么第一部中的月球不见了。原来在原本的计划中,人类计划每一年将月球向外推进10000公里,由此慢慢减少月球引力对地球的作用,减少潮汐变化对整颗星球的破坏,并且有月球这么个天然卫星在前,可以抵挡相当部分的太空物质对地球的撞击。

     

    但这个看似循序渐进、相当可靠的计划却被人为的破坏了,由此引发了月球危机。于是,全片进入了第三个故事——炸月球。

     

    月球的质量体单靠人类的力量是难以破坏的,但当年在月球建立推进器的时候,中方就提出了一个备用计划,以应对月球轨迹变化可能对地球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但这个要求全世界核武国家交出所有核弹头的计划因为人类自身之间的不信任而搁置,此时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李雪健老师的一番演讲让全人类各个国家之间都放下了彼此的成见,交出了所有3000多颗核弹头。

     

    科学家们按照计划,要求宇航员们将这3000多棵核弹头按一定的阵列方式布置在月球表面,通过定向爆破实现炸毁月球内核制造月球核聚变的效果,如此才能避免月球突破洛希极限坠入地球的情况。

     

    而事实上,由于每个国家核弹的密码方式、年代、型号均不相同,想要遥控起爆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在最后时刻只有依靠人为手动起爆来实现。于是,这里出现了电影中类似第一部全世界饱和式救援的那一幕——所有国家的宇航大队中50岁以上的宇航员纷纷主动站了出来,将希望的火种留给那些更年轻的人们,而自己慨然赴死。这一段着实令人泪目,而率先全体出列的则又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其后则是法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等国家。

     

    不得不说,这一段看得的确心潮澎湃!当所有核弹依次爆炸时,我看到的是所有300多位宇航员面对这最后一分钟的场景:他们大多有着辉煌激烈的一生,可在等待死神来临时却都非常冷静,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他们没喊啥口号,留给地球的也只有一串长长的名单,只是在最后一刻沙溢饰演的师父说了一句:“从这儿看地球挺美好的。”就全都消失在了核爆的闪光中。

     

    与此同时,为了避开月球的撞击,全世界各个拥有超级根计算中心的国家纷纷开始了各自的行动。要利用550W将全世界的超级根计算中心连接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出最合适的行星推进器启动阵列,开始“移山计划”的进阶版“流浪地球计划”。

     

    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再次成为了焦点,在老同事“李丰田”宁理的配合与牺牲下,他在死前将自己的生前意识卡和女儿的卡一起插入了550W,输入了相关的密码。550W成功串联起全世界的超级计算机,启动了行星推进器,地球开始偏离原本的轨道,正式踏上流浪之旅。

     

    大致的剧情就由这三部分来组成。

     

    从故事结构和剧情的演绎上而言,相比第一部的双线程故事,虽然时间线上是单线,但整部影片的结构相比第一部更加有层次和厚度,也更有了逻辑性。至于科学方面的逻辑和可能,我就不管了,科幻电影的本质就是想象嘛。别管按现在的物理、数学理论是否可行,只要敢想还是值得去鼓励的。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物理就不存在了,是吧?

     

    从人物塑造来说,刘培强的形象更加丰满了,更加入了李雪健老师饰演的中方在联合国的代表,沙溢饰演的师父,刘德华、宁理饰演的科学家,王智饰演的韩朵朵。我们看到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合格的宇航员的过程,也感叹起一个曾经在2044年拯救世界的飞行员如何因为病痛而不得不告别人世的故事。要知道当年在太空电梯里,韩朵朵作为上海姑娘可是牛的一逼,直接干倒了虚拟派的自杀攻击者,救下了整个电梯舱内的宇航员们。

     

    而其他各位演员都通过了自己纯熟的演技将每个角色都演绎的入木三分,尤其是沙溢,这个自带喜剧属性的东北人给缺失父爱的刘培强一个称职的父亲,也在最后一刻像无数革命先烈一般勇敢地站出来走向牺牲自己成就大我。在这部电影中,沙溢的表现突破了自己给人带来的固有形象,或许生活中还带有东北人特有的喜感,但他证明了自己是可以演正剧,并且能演好正剧。

     

    越发消瘦的李雪健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老一代演员身上的那股子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在全片中,他的每一次发言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用最简单的话术阐述了我们中国人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定义,对愚公移山的定义,对牺牲的定义,对完成任务的定义。他在世界联合大会上的最后一次发言,那整体造型让我想起了周总理,或许作为一个大国的代表,这样的形象就是一种文明的传承。

     

    当字幕升起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谨以此片献给吴孟达先生。”,真的泪目啊!

    最后,想说说整部电影的意义。

     

    当年《流浪地球1》上映后,很多人说这代表着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没想到没多久就被《上海堡垒》给关上了。平心而论,《流浪地球1》的成功一方面是中国科幻题材首次让我们自己感到了信服,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看过的《霹雳贝贝》也是相当成功的一部电影,可之后二十年里我们很少能将目光聚焦在这种类型的影片上。

     

    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一:科幻电影的剧本制作难度要高于其他类型电影,毕竟会有很多人在看的时候吐槽其中的科学原理。第二点则是我们的特效水平可能无法跟上我们的想象力。

     

    而郭帆和龚格尔两位以及整个编剧团队通过这两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故事进行二次加工和扩展;目前中国的电影特效水准已经可以制作出合格的科幻电影。

     

    剧本的改编角度来说,大刘的原著真的是极其简单,就那么轻飘飘几页纸就讲完的故事。但其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人类这种生物所带有的人性的反思。全世界这么多种族、国家、信仰,想要把他们都团结到一起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涉及毁灭全世界的危机来临时,我们从他的笔触依旧看到了人类相互间的不信任、猜忌、恶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部分的善意、牺牲、使命感,以及绝大多数人的麻木、跟风、愚昧。

     

    在原著中,建设空间站、太空电梯、地球停止自转、月球坠落、开始流浪等这一部主要讲述的故事不过是几段话、几百个字而已,但导演和编剧却用了近三小时形象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已经不能算是简单意义上的二次加工,而是近乎对一个提纲的全新创作。

     

    于是我们才能看到那高几万公里的宏伟的太空电梯,看到人在9个G的压力下受过特殊训练的飞行员会呕吐、会害怕、会像个婴儿般地睡眠,看到了无人机群与人类机群之间的大空战,看到了月球基地上巨大的自动化工程,也看到了全人类同心协力建设空间站的速度。

     

    这些内容都是全体幕后人员一遍遍的讨论、思想冲突、揉合、统一后才形成的,这才是一部电影的底子,实属不易。我认为我们国内影视剧行业里的那些导演啊、编剧啊、资方啊都应该向这个剧组好好学习一下,以便提升自己以后的出品,别到时候又花了老多老多钱,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不在于是否给中国科幻电影开了扇门,这才是《流浪地球2》对整个中国影视剧行业最重要的意义!

    PS:强烈建议大家去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影片中还有很多感人、震撼人、弄哭你的镜头和桥段。

  • 春节看电影:谈谈《流浪地球2》、新冠疫情、危机与共识

    2012年,中影股份购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版权《流浪地球》,2014年中影股份就决定了要启动电影的拍摄,2015年确定了郭帆作为影片的导演。

    2019年2月5日电影《流浪地球》正式在中国内地上映,首轮档期为2月5日-3月5日,后密钥延长2个月,继续从3月6日上映至5月5日,累计上映90天,最终中国内地累计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
    除了创造了票房记录,这部19年的片子还留下来几句当年的名词“饱和式救援”,“逆行出征”。
    现在知乎上还有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评价《流浪地球》中的“饱和式救援”?这个词可以火起来吗?
    当时的高赞答案是这样说的:饱和式救援是浪费资源的开玩笑的救援方式
    一年后,2020年2月疫情爆发众志成城驰援武汉之后,多了一条留言:今天的武汉就是饱和式救援。

     

    正如《流浪地球》开篇所说: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只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每个人和这场灾难息息相关。

    如果说《流浪地球》似乎以一种近乎“预言”的方式,把2020年全人类遭遇的这场“疫情”描述了出来。那么《流浪地球2》似乎就是为2022年“疫情”的冲击基本过去之后,做了一个总结报告。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流浪地球、疫情、与共识
    今天是流浪地球2的首映,出于对于四年前观影的美好期待,奇点世界迫不及待的赶了一个上午场就去看了,看完之后的确没有失望。

    应该说,这部片子贡献了一部世界级的科幻影片。不管是画面,剧情,节奏,摄影,应该说完全不弱于世界一流水平,至少是赶上了《阿凡达水之道》的水平。

    而更为关键的理念和内核,独特且宏大的国产科幻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相较前作都呈现出了完整的提升。而且完全超越了像《阿凡达水之道》那种殖民者欺负原始部落,传统昂撒英雄主义叙事逻辑。
    (以下内容尽量不涉及剧透,但可能会多少有一些透露,介意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一刷之后再看这篇文章)
    《流浪地球2》实际上是《流浪地球1》的前传,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危在旦夕,人类文明选择如何解决延续问题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这个片子所讲述了的历史,跨度长达几十年,完整的展现了不同阶段人类共识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数次危机的博弈。(与此同时这个片子时长3个小时,个人不建议观影喝水,因为真的全程无尿点)
    《流浪地球2》是一部关于“共识”的片子。事实上,回顾真实人类历史,人类所经历的所有问题,所有危机,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共识”引发的。而解决问题中消耗最大的其实也是如何凝聚“共识”。
    《流浪地球1》中,电影给了一个答案,当有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的时候,人类是可以短期凝聚在一起的。

    《流浪地球2》中,针对一个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计划,在付出了无数的牺牲与博弈之后,也最终给予了一个乐观的结果

    但是,如果这个发生在真实世界。会最终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保持共识,最终解决问题么?圆方并不这么看。
    在20200年疫情爆发之初,奇点世界就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不能够团结起来,全世界用一两个月做好准备,所有人都居家两到三周,再一同放弃商业利益把疫苗和特效药开源授权,那么疫情不就彻底过去了么?

     

    这难道不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对人类收益最大的方案么?事实上,这样的“美好”并不会出现!
    从疫情爆发之处,美国就开始大肆抹黑,甩锅中国,从全面断航到各种诋毁。直到疫情和他们相关。而疫情肆虐了三年之后。人类依然没有共识,今天能够看到人类依然在互相诋毁,互相限制,互相拆台。

     

    本质上,是因为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有自己的诉求,都希望在危机中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没有人考虑人类的未来。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团结是需要代价的。
    只是这个代价远比奇点世界一开始所能想象的大得多。
    在影片中解决“某次危机”的时候,中国曾经提出一个成本更小,风险更小的解决方案。但是有几个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拒绝了,最终当这个方案在危机引爆之后被“翻出来”应急的时候,最终还是多付出了数百,数千倍的代价才最终挽救了局面。
    这里面,就是因为缺乏“共识”
    “原本危机应对计划,成为危机本身”这句台词描述的,不就是人性底层真实的弱点么?

    奇点世界扪心自问,如果需要牺牲自己以及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几十代人的幸福,去追求一个注定自己看不到希望到来的目标。自己会如何选择?会支持一个伤害自己利益的计划么?
    奇点世界并不知道答案。
    但是,有一群人或许当时他们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他们做出了选择。他们的名字如同影片中一样被碑文铭刻: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个选择,还是用影片中最后的话来作为结束吧。

     

    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最后,今年是大年初一,祝大家新的一年充满希望。也祝所有曾经,现在,未来给予我们希望的人新年快乐。

  • 冷酷的科幻:看《三体》《流浪地球2》有感

    《三体》突然最近把动画版和第一部的真人电视剧一起给放了出来,也不知道是啥用意,反正着实缓解了一下无剧可看的尴尬处境。年初一《流浪地球2》也要上了。科幻是什么必然是一月份的某个热点。

    科幻小说,说实话,看得不多,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头两部、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特德姜的《降临》和刘慈欣的《三体》,量就这么多。但基于有限的数量依然可以推出点东西。科幻的本质是打造一个异质世界,一个物理环境、道德观都与人类现实有相当差异的世界。如果说没有显著差异,科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何必费力去设定新的时间与空间去写一个现实主义的东西。

     

     

    科幻显然更冷、更残忍,尤其在道德上,这与写作者的性别有若干关系,科幻不同于奇幻,科幻大部分依然是男性作家占多数。我们得承认,不管是文化驯化还是基因本质,男性与女性是有不同的,女性大体上很难在道德与情感上做到极致的冷酷。灭绝人类文明,这种《童年的终结》和《三体》的母题,女作家说实话,不是没能力写,是不愿意写,把自己写成虫子有啥乐趣。

     

     

     

    科幻的冷与玄,还在于如何处理语言这个媒介。人类的语言形式,是跟我们的时间紧密相连的。人类的时间是线性的,不可回溯的,但思维是可以往返的,比方说我们可以依托于记忆回到过去,这种记忆一部分是靠影像、气味,一部分是靠语言。语言是一种物质,固化的形态。如果语言没有形态,仅仅是类似于意识的流动,那人类是可以回到过去和未来的,也就是突破线性时空的。我的表述不清,详见特德姜的《降临》里的高阶文明的语言形式。另外,语言如果消除其线性的限制,误解、懊悔都可以被消除。

     

    科幻的冷酷,还在于物理形态。科幻里常有对未来人类体态的描述,我忘了是阿西莫夫还是克拉克,写未来人类突破重力限制后,身形优美清瘦,面容清秀迷人。另一方面,科幻在宏观层面上执迷于描述大的机械构造,各种形态的基地、飞船。这种小型的个体的优美,与大型的机械的优美,实际上都是极简主义的表征,类似于禅宗。这与宗教有重叠。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大体为男性意识形态的体裁,咋说,有其相当优美、简约的一面,类似于数学公式。但与任何文化产物一样,适合远观,不适于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