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2024年高考指南:十大注意事项,考试变化、新模式解析

    明天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啊,这可是我们中国大部分学生人生中的一大考验,就像一道大门,通往后面更平坦的马路,也有可能是崎岖不平的道路,懂的都懂。

    眼看着2024年高考就要来了,我作为高考过来人,相信和我一样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时候既是期待也是紧张,更多的是压力山大。为了帮大家稳稳地过这一关,我特地准备了这篇高考相关的文章,说一下今年高考的考试变化、新高考模式等相关信息,特别是2024年高考十大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希望文章里的信息和建议能给大家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大家在高考时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实现自己的梦想!

    2024年高考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今年高考与往年相比,存在几个显著的不同之处:

    1. 报名人数增加: 
      • 2024年报名人数达到了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1万人。比最近的出生人口还多,再过10年,肯定没那么多人高考了 
    2. 新高考模式的实施: 
      • 今年多个省份首次实行新高考模式,即“3+1+2”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三门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一门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及两门再选科目(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 
      • 这种模式让高考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进行选择,但同时也增加了备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今年和去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反正去年选择复读的压力应该还是很大的。 
    3. 考试时间延长: 
      • 由于今年新高考模式的实施,部分省份的考试时间有所延长。例如,一些省份的考试时间从2天增加到了3至4天,以适应新的考试科目和模式。多一两天天压力就大了不少,时间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 
      • 长时间的考试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和体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需要考生提前做好准备。 
    4. 录取批次调整: 
      • 今年一些省份取消了原有的一本、二本划分,改为本科批次。这意味着所有本科院校将在同一批次进行录取,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 这一变化也促使考生在选择志愿时更加谨慎和全面,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前景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等因素。 
    5. 志愿填报方式改变: 
      • 许多省份采用了“院校专业组”的方式来编制招生计划。这意味着一个院校代码下设置若干专业组,同一专业组内的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 这种变化使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组。 
    6. 数学试卷结构变化: 
      • 部分省份的数学试卷采用了新的“8+3+3+5”题型结构,总题数由22减至了19。减少题量可以帮助考生减轻“写不完试卷”的压力,而增加难度跨度可以更精准地区分开考生的真实能力水平。 

    2024年高考在报名人数、考试科目和模式、考试时间、录取批次、志愿填报方式以及数学试卷结构等方面都与往年存在显著的不同。这些变化对考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考生提前做好准备和规划。

     

    2024年高考考试指南

    一、考试时间:

    • 全国大部分省份高考时间为:2024年6月7日至6月8日。
    • 3+1+2模式新高考省份高考时间为:2024年6月7日至6月9日。
    • 3+3模式新高考省份高考时间为:2024年6月7日至6月10日。 

    以我所在的广西地区为例,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 6月7日:09:00 – 11:30 语文;15:00 – 17:00 数学。
    • 6月8日:09:00 – 10:15 物理/历史;15:00 – 17:00 外语。
    • 6月9日:08:30 – 09:45 化学;11:00 – 12:15 地理;14:30 – 15:45 思想政治;17:00 – 18:15 生物。

    上只是我举的例子,各省市具体考试时间可能因各地方而异,考生应参照所在省份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公告,以官方为准哈。

    二、高考考试科目:

    高考科目一般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以及根据考生所选的文理科目组合(如物理、化学、生物或历史、地理、政治)进行考试。具体考试科目和模式可能因省份而异,考生应参照所在省份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公告。

    三、高考考试地点:

    考试地点由考生所在省份的教育考试院统一安排,并在准考证上明确标注。考生应提前了解考点位置,规划好赴考路线,确保准时参加考试。例如,北京市今年共设105个常规考点,新增设了5个高考考点,考生需仔细核对准考证上的考点信息,避免走错考点。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考试院公布为准。考生应密切关注所在省份教育考试院的官方通知,获取最新、最准确的考试信息。

     

    2024年各省市高考模式

    1. 3+1+2模式:

    • 广东
    • 江苏
    • 河北
    • 福建
    • 湖北
    • 湖南
    • 辽宁
    • 重庆
    • 吉林
    • 黑龙江
    • 安徽
    • 江西
    • 广西
    • 贵州
    • 甘肃

    在这里我贴一下网络上的解释:

    在3+1+2模式下,高考科目包括“3科统一高考科目+1科必选科目(物理/历史)+2科选考科目(地理、政治、生物、化学)”。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统一高考科目,物理或历史为必选科目,考生还需从地理、政治、生物、化学中选择两科作为选考科目。

    2. 3+3模式:

    • 北京
    • 天津
    • 山东
    • 海南
    • 浙江
    • 上海

    在这里我贴一下网络上的解释:

    在 3+3模式下,高考科目包括“3科统一高考科目+3科选考科目”。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选考科目则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3科。其中,浙江省的选考科目是“7选3”。

    特别说明:

    • 上海的“3+3”模式略有不同,通常被称为大三门、小三门,总分660分。 
    • 山东省四天的考试,1月份就有山东省的英语听力考试,6月8日的考试只有一门语言的考试,而到了2025年,6月份将举行英语的英语听说考试。 
    • 浙江省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的考试时间与新的一套考试时间一样。语文和数学各有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1月份和6月各举行一次,选择其中一次考试的分数作为最终分数。

    虽然上面列出了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模式,但是各省市具体的考试科目和模式可能会因省份而异,考生应参照所在省份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公告,还是以官方为准。

     

    2024年高考十大注意事项:

    一、考生应如何规划赴考行程?

    1、考前,请考生认真阅读、仔细核对考试时间、考点信息、考生须知等内容。牢记考试时间、考点位置、考场编号。

    2、结合考点考场位置、天气及交通等情况,合理安排交通工具,合理规划行程路线。

    3、考试当天按要求提前到达考点,留足进入考点考场身份验证和安检的时间。

    二、考生的衣着穿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考生的衣着要符合当地考试机构的相关要求,建议不佩戴含有金属成分的手镯、项链、发夹等佩饰物品。

    2、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注意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过冷影响考试发挥。

    三、对于考生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有哪些建议?

    1、高考前尽量减少聚集和流动,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千万不要生病啊,同学们。

    2、要调整好心理状态,保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身体锻炼。

    5、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治疗,谨防因身体不适而影响考试。

    四、赴考前需要检查哪些物品?

    1、携带好《准考证》和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等必要入场证件。

    2、检查是否带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考试用品,如黑色签字笔、铅笔、橡皮等。

    五、进入考点(学校)一般有哪些要求?

    1、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有序排队,保持一定间隔。

    2、不要将手机等违规物品带入考点,手机最好提前存放好或交给带队老师及家长。

    六、进入考场(教室)一般有哪些要求?

    1、进行考生身份验证和违规物品检查,除规定的考试用品外,其他物品不要带入考场。

    2、对号入座,将《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件放在桌上以便核验。

    七、违反考场纪律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1、违反考场纪律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可能导致考试成绩无效、暂停参加各类考试等严重后果。

    2、特别注意,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认定为考试作弊。

    八、考试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沉着冷静,规范书写,确保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2、在指定位置正确填涂信息,在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3、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笔并停止答题。

    九、网上关于高考的信息很多,如何辨别真伪?

    1、认准官方网站、官方账号,涉高考信息以官方发布的为准。

    2、不要相信非官方宣传及承诺,避免上当受骗。

    3、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十、考后应如何查分及填报志愿?

    1、关注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高考成绩发布时间及官方查询渠道。

    2、利用“阳光高考”平台等官方渠道进行志愿填报,获取志愿推荐、选科等信息服务。

    以上是针对2024年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的十大注意事项,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这条路啊,虽然不好走,但我们只要做好准备,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一定能够迎接到胜利的那一刻。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这篇“2024年高考指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找到前进的方向。加油,别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未来的你们,一定会更加耀眼,你们就是未来的大学生!

  • 论孩子的学习与教育:童年应该偷着乐

    昨晚十点多,一个亲戚发微信过来讨论两个初中英语题的答案,顺便聊了几句,她说在陪孩子写作业,我问可以玩手机不,她说,还在复习初中的东西以便于辅导。我,真的心里好几层疑问。初中的学生,家长在旁边坐着,这能写得进去?

     

    没养过孩子,但我们自己都当过孩子,清楚写作业,和学习都是咋回事。能专注半小时都谢天谢地了。我曾一度到了高中,爹妈出去了,我偷着看电视,当时学了什么,忘得一干二净,哇塞,那种偷着看的刺激,至今萦绕在心怀,甚至我还记得看了哪几部片子。学生时代,如果全是学习,没有刺激,这书怕是白读了。

     

    我不是鼓励说,不要做好学生, 但你家长也别反人性。学校体制本来就是个大型控制系统,与社会上的很多单位都是同一类的管制体系,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才。就这么说吧,我们拍拍胸膛,问,在各个级别的学校里,你遇到过几个好老师,几个鼓励独立思考的课堂。我到这个岁数回忆起来的,不超过五个好老师,从初中到大学。学校的起始目的,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为了稳定和驯化。

     

     

    家庭本来也是个小的单位,父母天然地因为生育和培养,拥有了权利,孩子天然地处在权利的底端。这本来就容易造成子女的畏惧、觉得自己有所亏欠、对权利跪拜。稍微有点同理心的能够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父母,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消除、减轻这种权利的压迫,而不是加重。孩子在学校里已经是处于全天候被监控的状态了,回家还如此,那我不免同情他们,童年都没有。

     

    童年的可贵很大程度上在于远离监控和没有意识到监控。以前有一句话,还孩子一个童年。现在这句话真正需要,给他们一点偷着乐的时空吧。人生苦短的,别搞得长成中年人后,回望过去,哇塞,一片黑暗。

  • 好老师和坏老师有什么区别?分别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这个词,是一个种类的词,但不是说只要冠上这个名头,你就可以在智力和情感上信赖ta,相反,你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某些人是老师,就被套路进入这种权力关系的低位中。也就是说,人要时刻质疑教师或权力的上位者。

     

    尽管自己当了老师这么多年,但坦白讲我依然有惯性思维的残存,认为所谓面部严肃、规则紧密的教师更有知识、更有水平。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根本毫无根据。笑得多,不代表这个老师不严肃,反而证明了ta更轻松,在智力层面上更游刃有余。课上的规则多,毫不松散,也不代表这个老师有原则,可能指向反面 ,他/她智识上不足,缺乏自信,因而更需要对学生pua。

    坏老师见多了,也慢慢能够总结出好老师的某些特征。好老师,起码要做到尊重,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今天这个学生不知道某个概念,不代表ta在明天不能迅速习得ta。老师在此刻需要做的,是给个火苗,给个引子,试着去点亮学生的知识、情感与心灵,而不是阴阳怪气地反问学生,你怎么这个都不知道?反问,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种极其令人恼火的语言方式。反问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羞辱对方。

     

     

    坏老师在中小学阶段是pua,权力控制。在硕士博士阶段那可就更绝了,这类坏老师,通常是不太聪明的,在读书上吃了很多苦头的,于是ta认为你也不应该抱怨,吃苦,吃大量的苦。这倒也可以忍,但这种吃苦对ta的影响是,一切来得太难,他们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了,甚至于说对自己的学生都吝惜智力上的指导。教学相长,不愿意传道的老师就是最差等级的老师。

    质疑权威,质疑老师,是我们有效认知的起点。

  • 父母教育:每个人都曾是好孩子,但很多大人们绝不是好的父母

    教育这事儿,即使我们没当过爹妈,也做过孩子,任谁都能列出个三五条有见地的想法,而不必非要读个教育学或看个教育书才明白里面的套路。在列举这些想法时,一般我们依托的不是自己的成功、自己在被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而是我们遇到过的无语差父母、冷酷无情的教师们、有毛病的各类教育机构。

    每天,一个普通中年人都能在朋友圈上看到她/他的同龄人们上传的各种孩子教育的图片和心得。要么在学乐器,要么在练字,要么在跳舞。这种温馨的亲子互动一般会止于小学五六年级,小孩十二岁左右。因为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你的孩子就不是你捏出来的泥巴,他们不再那么听命于你的摆布,对知识本身的强压的系统性也产生怀疑,甚至于对自身的存在也开始疑惑起来。他们开始爱人,不是对亲友父母的那类爱,而是那种对特定对象的爱意,也就是动物的繁衍本能开始觉醒。一旦开始这种爱,他们就开始自卑、缩手缩脚。从此时起,他们就成了我们。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从此刻开始的,之前的都是伊甸园的亚当夏娃的纯真年代。父母是否拥有智慧,或者父母本身是不是进化成功的大人,都可以从他们与十二岁以后的孩子的关系上看出来。不是每个成年人都有机会当领导,但是如果你结了婚生了孩子,你在此生中是有机会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管理水平的。如何在松/紧、爱/权威中找到一个中间点,是父母到了孩子12岁以后的必修课程。

    每个人都曾是好孩子,但很多大人们绝不是好的父母。

  • 新东方 vs 学而思,你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教育?

    80后都有孩子了,也都看过《中国合伙人》,电影只是电影,孩子的教育却不能拿来儿戏。现行教育体制确实有很大的问题。不争论,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探讨。

    草根,曲折,成功。《中国合伙人》的励志创业故事在中国,永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现在新的版本出现了。

    2017年7月,好未来(前身“学而思”,以下采用“学而思”)的市值首次超过新东方,人们发现,一个是俞敏洪用10年时间让股价涨了9倍的新东方,另一个是张邦鑫用7年的时间让市值膨胀9倍的学而思。

    企业市值的较量从经济层面讲,饶有趣味。但在经济结果以外,这个案例正好提出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是谁?教育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
    争夺K12

    俞敏洪在1993年创办了新东方,因培训留学考试一举成名,稳坐教育培训机构的头把交椅。甚至2006年在美国进行上市路演时,许多华尔街的中国人都曾经是新东方的学生。

    新东方的崛起,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一群极富野心的创业家南征北伐中国的教育市场,也将这个市场分得越来越细。
    2003年,张邦鑫入局,成立学而思。2010年,赴美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2013年,“学而思”更名为“好未来”,全面布局教育产业。

    张邦鑫的创业传奇几乎是俞敏洪的翻版,要说不同,就在于一个选了英语,一个选了数学。还有一点,是学而思似乎是为K12(专注于小学,初中,高中这12年过程的全科课外辅导)而生,而K12起初并不被新东方重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大概有在校中小学生1.64亿人,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2.12亿人。从这点上来看,对于中国的教育机构,K12不只是一项业务,更是一场布局当下关乎未来的角逐。

    2008年,新东方的K12业务拓展到了全科。到2011年,新东方K12业务营收增长约130%,营收占比约35%,超过留学考试业务成为新东方最大的收入来源。此后,K12业务就一直成为新东方主要的聚宝盆。

    当大家感叹俞敏洪的目光敏锐时,新东方内部的情绪并不高。“这只是一场被动的选择,”张宜南对《南风窗》记者说。这位新东方西南地区的前财务员认为:“留学生的基数没有中小学生大,更何况留学市场也在不断瓜分。”

    事实上,颇为吸引眼球的出国留学潮,其总人数并非如外界普遍感觉的那样在高速增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年留学人数增长率为19.32%,2012年为17.63%,而2013年仅为3.58%。
    与此同时,面对愈演愈烈的国内应试教育,学生受教育年龄在不断降低,争抢优质教育资源的家长人数在不断增多,这些需求最终“落在”K12市场。

    速途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的1800亿到2016年的3270亿,三年时间内,K12市场的规模增长近一倍。


    相比留学潮的回落,需求旺盛、成为刚需的K12市场,无疑是一块肥肉。要维持教育培训市场霸主地位,要维持增长空间持续,当然,也为了股价和投资者,俞敏洪也必须选择K12业务。

    一个很奇特的事实是,尽管新东方和学而思都在K12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和增速,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没有发生过正面的竞争。至少,在学而思起步阶段,对新东方这样的巨头而言,学而思的星星之火,不会形成颠覆新东方的燎原之势。

    但是形势的发展让许多人所料未及。2013年,学而思十岁的时候,新东方在当年二季度净亏损了1580万美元。接着在2016年,新东方被披露在留学咨询业务上造假,股价一度暴跌24%。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发现,那个从兼职做家教,靠补课壮大的张邦鑫已然登堂入室。

    2018财年第一季度,新东方净收入约为6.61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而学而思净收入约4.56亿美元,同比增幅为68.1%。单纯从数据的绝对值上看,前辈新东方依然领先。但在投资者的手高高举起的时候,学而思比新东方不逞多让。
    谁是支付者

    41岁的黄媛坐在广州天河区学而思一间教室的后面,她在草稿纸上做的数学题,和在前排上课的儿子是同样的。今天,这样的“陪读”模式在所有培训机构里比比皆是,是一种常态。在黄媛眼里,学而思有点“高大上”。

    黄媛所谓的“高大上”,是学而思对学生宁缺毋滥的选拔原则。反过来说,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上学而思。其次是学而思的分班原则。每个学生至少要经过一次入学考试,然后被分到相应的班里。这是学而思自有的渐进式在“揽客”(即学生的增长)模式。

    之前也曾把小孩送到新东方参加暑期课的黄媛观察到,新东方的一个班级动辄百人,里面的学生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各有千秋。新东方讲师李敬炜也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新东方无论大小班级,入学几乎没有门槛。
    在K12业务的拓展中,新东方照搬了英语“揽客”的那套模式。建立分校、品牌促销、短期营收。从结果来看,它的营收数据比学而思更好。然而“现在看,新东方的一个大班里有一、两百人,大家就觉得是很多人了,但在前几年是四、五百人呀。”新东方上海校区的讲师李敬炜对《南风窗》记者说。

    物业租着,人员雇着,水电耗着,分分秒秒都要花钱。当教育遇上商业,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就是持续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在一线城市,学生数量减少,但成本却没有随之同幅度减少,意味着现金流的下滑,在资本市场,这很不好看。

    因此,新东方的分校不断地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不过,张宜南质疑这样的扩张方式和速度是否适合K12市场。她认为,新东方优先开展的高年级业务,导致口碑很难向下传递。

    中小学辅导为小班制教学,需要引入大量教师,要求学生不断续班,以保证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然而,多数情况是“学生来上一期课程就走了,没法续班”。

    这两种招生方式,其实指向两种生源:新东方笼络所有学生,学而思则盯住能出成效的小孩。

    不管全部还是部分,关键是,哪种方式更能增加营业收入?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哪种生源的消费能力更强?
    遭遇学生退课,原本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常态,但作为新东方讲师的李敬炜,遇到学生退课时,听到家长留下这样的话:“你们为什么不能像学而思那样把小孩管的严格一些?”在李敬炜看来,新东方将对成人使用的发散式教学模式,辐射到低年龄段的k12教学中,并不符合“中式家长”的教育认知。

    严格是话语表达的一种形式。中式教育的指挥棒受制于高考升学,是一种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中式家长眼里,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教学质量,最终结果是分数。

    或者说,仍处在财富快速流动中的当下中国,尚未形成固化的社会阶层,“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人们心目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升学则是最直接也最便捷的上升通道。

    培育优质教育,新东方采用了明星讲师制度。就像新东方的地铁广告,永远是站一排穿着西装的教师,重视人才是新东方的基因。

    不过,对名师的依赖,也让新东方挣扎。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补习班的时候,的确会在乎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能不能得到提高。在这方面,老师的名气和实力大过机构,这是K12的核心。

    家教出身的张邦鑫比俞敏洪更清楚这点。

    学而思对教师的训练采取了标准化模式。一位学而思教师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培训期间,每天50元餐饮补助,住宿不花钱,报销交通费用,整个培训就只做一件事——练课。凌晨备课、板书漂亮、声音洪亮、拿出激情等都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使学而思的教学保持了可复制性的可能,也让“三四线城市拥有一流教学资源”成为可能。相比新东方一直做大的思路,这便是学而思弯道超车的策略。

    在接受本刊记者调查的教育培训机构中有一个共识:学而思吃透了应试规则。在看似只关联学生和老师的教育培训机构,在看似精悍但却丰富的K12产业链中,真正对营收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为孩子争抢优质教育名额的家长们。他们作为孩子教育费用的支付方,在优质教学资源面前既持币待购,又重复消费,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可重复的消费。

    续班是教育培训机构重复消费的最直接体现。续班和约会网站是一个道理。在这个以结果为导向的K12市场,只有学生愿意续班,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营收。这有点像约会和婚恋,听起来差不多,但其实不一样,前者的用户重复性使用和消费的可能性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陌陌比世纪佳缘的市值高。
    岂止是补课

    不过还有一点“高大上”,是黄媛没提到的。对于应试教育机制的僵化与粗暴,广州某大学的中文教授郑奇海虽然深恶痛绝,但更多的是无奈。

    郑奇海的小孩与黄媛的小孩在同一个班级。每周六夕阳西下,他要载着小孩穿越大半个城市,去学而思给小孩“加餐”。在郑奇海看来,学而思让应试考试变本加厉了。

    “可是,你看这墙上贴的”,郑奇海向《南风窗》记者指着走廊上的板报,板报上主要是“祝贺学而思多少人,或者某某在竞赛里获奖”之类的宣传,在这些内容的刺激下,哪怕是“饥饿营销”,“也只好定好闹钟为小孩抢名额”。

    郑奇海的态度有些令人不安。公允而论,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教育氛围里学习并成长起来的。可是,若连郑奇海自己也深深质疑这个教育模式,那么他的孩子怎么能够相信呢?

    更令人不安的是,郑奇海不是孤例。《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有八成家长认为课外辅导是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比例超过70%。
    在现行教育升学体制下,孩子没有选择,家长们也没有选择。问题在于,部分家长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是跟风而已。他们对于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这个问题的认知,停留在他们所受的教育层次上,没有认知升级,没有与时俱进,只好跟风。

    基于对家长教育理念的缺失和停滞的判断,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在每年高考后张贴所谓的红榜,其目的不是表彰学生,而要告诉家长,这个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水平在当下的体制内是多么厉害,迫使那些没有认知升级的家长对这个学校、教育培训机构趋之若鹜。

    而在教育已然产业化的当下,收生率高就意味着收入高。这就是为什么学而思要把功夫花在K12上,也是为什么学而思的市值高于新东方。

    但是整个社会的普遍倾向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政府也开始介入。去年,成都学而思被叫停。今年,“为学生减负”也写进了政府报告。教育产业化是政府公共治理改革及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教育产业化并没有经过社会运动真正有力的捶打和拷问。

    事实上,教育产业化的好坏,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而取决于现实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但现在,家长、学校、政府,乃至社会各方面,被教育竞争的焦虑攫住而忽略不同孩子的需求是不明智的。

    社会学家郑也夫曾举例说,能研究出最好的手机的人,在社会上占的比例连1%都不到,你研究不出来,跟着用就行了。社会的分工是很细的,教育要多元化,绝不能让高等教育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裹挟进来,教育要呈现多样性。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则告诉本刊记者,相比许多公办学校本身管理上缺乏活力,管理手段落后、单一,官僚化、体制化十分严重,已逐渐成为效率低下的组织,类似学而思等机构的教育理念则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他举例说,“我陪着女儿去听过他们的课,老师确实讲得深入浅出,很生动,这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 向中国教育学习,.英国近半小学改用上海公立学校数学教科书

    中国上海学生几年前首次参加「国际性标准化考试」,打败了来自数十个国竞争对手,有人将此称为西方国家被超越的「尴尬时刻」。英国为了效仿中国的成功,开始采用翻译版的中国教材,这些课本和上海公立小学使用的完全相同。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英国老师开始选择使用《真实上海数学》教材,共有36本课本直接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对此,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教育学教授赵勇说,「一直以来,亚洲人都在学习西方的教育体系,但情况突然出现了反转。」

    在政府出资5400万美元的提倡下,英国超过半数以上的小学将采用上海和新加坡等一流教学地区所使用的数学教学法。英国教育部长尼克•吉布(Nick Gibb)表示,「我对现在所采取的措施充满信心,这将使年轻人为未来的学习及21世纪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不会数学』将成为过去式。」

     

    国外媒体报导称,这种被称为「熟练掌握」的教学法使用图形表示,或以视觉技术来解释抽象概念,当全班学生都理解或「熟练掌握」后,老师才会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据悉,此教学法让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的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

  • 《全班都0分》: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能接受被打0分,这也许是台湾教育改变的新开端。台湾北市北投区石牌小学老师张世杰老师6月26号在Facebook上贴出一篇《全班都0分》的文章,不到几天内就有多达8千多名网友转发。张世杰老师配上一张「0分+100分」的考卷,在文章中表示,「希望学生突破100分的魔咒!」 (更多…)

  • 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准爸爸妈妈都应知道的二十二条建议

    如何教育孩子

     

    一、让孩子付出一点努力或等待才满足他的愿望,这样他才容易学会珍惜。

    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条件”,他们的优越感很足,缺少的是“挫折感”,或者说一种“艰苦”环境的锻炼,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或许不知道什么叫珍惜。 (更多…)

  • 2012可能会运用在教育上的新科技

    2012年新技术

    放眼展望2012可能会运用在教育上的新科技,其中有许多其实已经在进行中了。

    但是我们深信在未来几个月里,针对下面12种不同的领域,会有显著的修改和变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