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婴儿

  • 小孩子哭闹或睡不好,婴儿腹部按摩、排气操需要做吗?

    问:0-3岁的婴儿腹部按摩、排气操有没有必要做?

    答:必要性不大。

     
    和其它的决策一样,在面对排气操这个问题时,也可以想一想,做这个想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做有没有用,有没有什么不好?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是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有肠胀气,导致孩子哭闹或睡不好,或者觉得孩子难受。
     
    但“肠胀气”在医学上不是一个正规的疾病诊断,因为人的消化道都有气体,而且这些气体和大便一样,都会自己排出,如果是有肠梗阻或肠炎等问题,可能会导致肠内积气相对多,导致腹胀,所以可以说“肠胀气”和“腹胀”一样,都是一种症状。
     
    当小肠或结肠里的气体或大便进入了直肠,直肠壁里的神经感知到了压力,把信号传给大脑,大脑控制腹部肌肉和肛门的括约肌,让肚子用力,肛门放松,气体或大便就从肛门排出去了。
     
    如果肠子里有大便或其它没排出,逐渐积累,肠内的压力会越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从肛门排出的动力也会越强,如果憋到压力很大还排不出去,那就需要考虑有肠管或肛门的病理性问题了,比如先天性的肠狭窄、肛门狭窄或巨结肠之类。
     
    那会不会孩子太小,还不会自己排便或者排气,把自己憋得难受呢?理论上是有这个可能的。
     
    孩子排便前满脸通红,握着拳头,哭闹,蹬脚,挣扎很久,排出大便后才安静下来,这确实是很常见,医学上叫做“婴儿排便困难”(Infant Dyschezia)。
     
    对这个现象的原因,目前也并不清楚,但医生们猜测是婴儿还没学会协调腹肌收缩和肛门放松,一方面被直肠的便意刺激到不舒服,另一方面却不会放松盆底肌肉,大便出不来,所以烦躁、哭闹。

     
    按罗马标准IV(astroenterology 2016;150:1443–1455),诊断这个问题需要满足下面这些条件
    • 不到9个月的孩子,在排出软便前哭闹挣扎至少10分钟
    • 排除了其他健康问题
    参考资料:
    https://www.academia.edu/79157736/Childhood_Functional_Gastrointestinal_Disorders_Neonate_Toddler

    婴儿排便困难通常在生后第一个月内出现,大部分持续3-4周就会自己好,少部分持续半年以上。
     
    这种情况孩子看起来似乎比较痛苦,但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危害,而且会自己消失,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学会如何排便,我们可以做的是给孩子一些时间,等他自己好。
     
    人为干预,包括刺激肛门其实是没必要的,因为反而可能让孩子养成不刺激就不排便的习惯[1],反而不利于自己掌握这个基本技能。
     
    至于揉肚子这样的排气操,一是未必真的能排便,因为只有气体或大便已经存在肛门口的那段肠子里了,揉肚子加压才可能帮助排出。更高位置肠管里的气体,比如小肠或离肛门比较远的大肠里的气体,因为肠子在肚子里本来就是弯弯曲曲分布的,气体又是流动的,很难赶出去的。
    我们以前给孩子做腹部手术,肠子胀气影响操作时,有时想把气体排出去,捏着肠子有时都很难把气排出去,就更别说隔着肚皮不知道肠子走向的乱压了,搞不好还是把气体往上赶。
    二是排气操可能让孩子吐奶,婴儿期的孩子因为胃食管的连接处肌肉力量比较弱,很容易吐奶,平躺时孩子本来已经比较容易吐奶了,再揉肚子给胃加压,则更容易吐奶了。
     
    所以,所谓的排气操,唯一能排出来的,可能是肛门口那一点本来就快要排出的气,更多时候是揉得气体和大便在肠子里上下跑,还有可能把孩子揉到吐奶,所以没什么意义。
     
    对于“胀气、挣大便”这些问题,我们排除了上面说的那些病理性问题后,可以做的就是等孩子自己学会排气排便,这个时间也不需要太长
     
    如果不指望排气,就是用手轻轻地抚触孩子的肚皮,作为一种亲子交流的方式,则没问题。
    了解了这些,可以避免很多对孩子不必要的折腾,还可能能省不少钱。
  • 关于“贺建奎世界第一个基因编辑婴儿已经在中国出生”的一点想法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有些震惊,看了内容,有一种气得想要喷血的冲动。

    不是因为这个技术多厉害而震惊,而是为世界上竟然有这么无耻的人而震惊。

    在我看在,在现行的伦理学原则之下,做这种研究的的简直就是“731部队”。

    与其说是技术层面有什么突破,不如说是伦理层面出现了重大突破。

    就是说基因编辑婴儿不是“黑科技”,而是“不伦理”。

    可怜了两个小孩,他们是人啊,原本他们以后也会是有喜怒哀乐有思想有自由的人啊。就突然变成了世世代代养在动物房的小白鼠一般,生下来就是为了观察,为了实验。

    在这里转一则Ent_evo(果壳网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生)的解读:

    1.CRISPR基因编辑婴儿这个项目不是偷偷做的,之前是做了登记也有了伦理委员会审批(虽然能找到的申请书只有一个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

    2.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是个莆田系,黑料挺多,不过研究者本人是隶属南方科技大学的。

    3.这次编辑的是CCR5基因,它有一个天然等位基因叫CCR5Δ32,少了32个碱基对。这个等位基因很奇怪,可能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但是经历了很强的正向选择,说明它在短暂的历史里一直是好事情。CCR5Δ32携带者确实对HIV-1有很强的抗性,看起来生活也大致正常。

    4.突变的CCR5Δ32也有缺点,目前看来它可能会给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带来不利影响,比如遭受一些黄病毒属病毒感染后,有更高概率出现严重的症状。

    5.现在HIV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人群上来说,有更多的CCR5Δ32应该是利大于弊。

    6.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这就不好说了,并不是每个人一生中HIV的风险都那么大。而且考虑到现在HIV的阻断疗法非常有效,做这样的选择,收益并不明显。

    7.但是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个目标,而是在于手段。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编辑农作物好办,弄出问题了就不上市呗,但如果一个人遭受了错误的编辑,你不能把他杀了啊。

    8.而且这一次要切32个碱基对,第一次尝试的话找单一的位点应该更安全些。

    9 当然研究者必定会做测序监控(申请书里确实也有写),但这种监控是否有能力抓到所有突变,我还是存疑。

    10.更糟糕的是,这次做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明确知道编辑没有成功。这个孩子就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而却承担了一样的风险。

    11.归根结底,就算一个人对HIV有抗性,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情,已经有人天然就有了。人们真正在乎的那些特征(比如外貌和智商)的遗传特征还远远没有搞明白,编辑那些东西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12.但是这个案例里的安全和伦理问题我还是不放心。为啥莆田系医院会是实际开展的场所?有怎样的证据表明确实这两个孩子没有遭受脱靶?为什么那个明明没有编辑成功的胚胎还是最终带着风险诞生了?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依然不够透明缺乏监管。

    13.干细胞疗法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医疗新技术,但因为国内监管不足,很多黑心诊所都在打着它的名义进行昂贵而无用(甚至有害)的所谓治疗。我很担心CRISPR胚胎编辑也会变成这样。

    境外一些科学家对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震惊并表示了强烈谴责。

    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兼遗传学杂志编辑Kiran Musunuru博士说,这是“不合情理的……人类在道德上或道德上无法辩护的实验”。

    “这太不成熟了,”加州Scripps研究转化研究所负责人Eric Topol博士说。 “我们正在处理人类的操作指令。这是一个大问题。”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11月26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就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这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

    科技部2003年的文件就有规定了。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

    第六条 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

    (一)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 14 天。

    (二)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三)不得将人的生殖细胞与其他物种的生殖细胞结合。

    而且就本身的科学意义来说,这个研究的意义也几乎为零。因为基因编辑已经很成功了,哪怕是在人类胚胎上,2015年中山大学松阳洲已经证明可行,且相关胚胎在14天内销毁,2017年美国科学家 Mitalipov 也在 nature 上报道了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但都没有突破“14 天法则”。这次新闻报道的那个人所做的只是让编辑的胚胎生出来了而已,在科学上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突破。

    总而言之,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不是“黑科技”,而是“不伦理”。

    对那些无视伦理人,我只想说:

    最后补一张众大佬的联署声明

  • 产妇注意事项:宝宝和妈妈同床睡容易猝死,请分床睡

    浙江大学一项研究调查发现,有超过四成的产妇产后三个月仍然和宝宝同床睡,专家表示,婴儿和大人一起睡可能提高猝死风险,建议母亲和婴儿可以同房,但是不要同床。

    浙江大学小区健康照护研究所教授简莉盈的研究团队进行一项高龄产妇与非高龄产妇的睡眠情形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高达41%的非高龄产妇以及43.8%的高龄产妇与婴儿同床共眠。

    简莉盈受访表示,为了避免婴儿猝死症候群,美国儿科医学会与台湾儿科医学会都建议婴儿不要与母亲同床睡,不过,为了能够随时监测婴儿的状况,又不增加危险性,会建议同房但是不要同床。

    同济医院儿童重症加护科主任夏绍轩受访表示,美国儿科医学会甚至建议婴儿与母亲使用不同房间,只要用无线电收音掌握婴儿动静即可,不过这在台湾母子关系较为亲密的情况之下,施行较为困难,所以建议同房间但是不同床,婴儿床放在大床旁边,栏杆稍拉,让大人和小孩有不同的空间。

    夏绍轩说,同房不同床可以避免大人在睡眠时不小心压到宝宝,也可以避免因为成人棉被太过厚重,不慎覆盖到婴儿造成的窒息。

    夏绍轩表示,一般来说还是建议分开来睡,但如果真的要同床,至少要等宝宝出生5~6个月会比较安全,出生3~4个月左右头和脖子力气不够,也还不会翻身,一旦被压到无法自救。

    要预防猝死意外,除了不要同床,夏绍轩也建议不要让宝宝趴睡,不要盖太厚重的被子,有时候猝死是因为吸入呕吐物窒息,晚上喝完奶让宝宝排气后再睡,会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