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乘风破浪的姐姐

  • 贩卖“价值观”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乘风破浪的姐姐》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一点,就是把“女团”的商业逻辑从贩卖“外貌”乃至“性幻想”衍生到了贩卖“价值观”。

    无论这个“价值观”的内核是什么,这一逻辑上基本标的物的转换,在大家从2005年开始就持续被“青春选秀”所冲刷,观感早已钝化的背景下,就足以作为支撑起节目成功的基础了。

    而这个节目又“聪明”又“坏”的地方,也就在于“贩卖价值观”这件事上。

     

    这个价值观的内核,打着“女性多元化”的名号,而展示的却依旧是单一的、刻板的女性形象,甚至是利用了这些观念,对女性的“既定”形象进行了强化。“我不再害怕衰老,因为伊能静54岁依旧容光焕发”“即使30多岁,仍然可以勇敢和挑战自己”“姐姐不愧是姐姐都好敢怼”,这些主打的价值观念,所暗含的是什么呢?

    是女性“不可以”害怕衰老,是女性即使年龄增长在外表上也依旧“要不露声色”,是女性老去就“势必丧失”勇敢,是只有获得普世意义上的成功“才可以”做自己,是女性的不自由,是女性被囚禁在僵化的价值体系中的困境。

     

    这不是节目制作方的错误。

    制作方的目的是做出符合市场逻辑,迎合市场需求的内容,以最大化地获取商业利益,正如前文所说,这一点上,节目是毋庸置疑的成功。

     

    他们抓住了“女性主义”话语的热潮,精准地利用了这个话语在公共空间里的空白,一马当先地在其中占稳了位置,收割到了应得的商业成果。

     

    虽然不是错误,但足以是“作恶”。

     

    因为在此之下,受到伤害的,也无疑就是“女性主义”和女性本身。

     

    举着“女性主义”大旗,却做着反女性价值之事的资本方,在利用过这个话语,又转身离去之后,是不会在意“战场”内的这一片又一片的狼藉的。而其本身所带有的强势话语权,更是具有塑造和掌握公共空间的优势力量。

     

    当女性依旧囿于“可以”和“不可以”之间,仍然被束缚在“应该”和“不应该”里面,当女性的完整和真实还是被放置在某个前提条件之下,我们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地谈论自由和自我,而天真地认为,女性已经把观看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呢。

    每个人都在对房间里的大象避而不谈,而大象,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