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周末在家,身子一躺,窝在床上,就想要好好欣赏一部电影,而且念头一来,冲动一起,真的连 1 秒钟都不愿意耽搁。
这两天窝在家,我就想着重温一下小李子演的那部《泰坦尼克号》,可是当我在主流的优爱腾找了一圈,要么是干脆没有:
要么是有删减,《泰坦尼克号》里那消失的 33 分钟,该有的敏感情节没有,不该有的广告的摧残又太多。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这删减版的视频画质。。。
所以没办法咯,在线看视频或许能很及时,但如果这个及时是建立在有删减、有广告、需要 VIP、还画质不达标的基础上,那我只能搬出祖传艺能,下载。
是的,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求助于网盘,去找别人分享过来的未删减高清资源,但 8 秒教育片的和谐警告仿佛就在昨日,网盘下载可以说前路未知;
而另一条路呢,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种子磁链 BT 下载了,可随着 115 的疲软,好像这条路也不那么好走了。
虽然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愿意花时间,哪怕是未删减的《泰坦尼克号》也有机会去在线网站上一睹为快。
但不妨碍我下个结论,和十几年前相比,现在想从网上轻松下载,并不那么容易。
这个结论或许有悖发展规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明明在曾经那个拨号上网,网速不佳的年头,下载就已经成了互联网应用的主流,可为什么随着光纤的普及,曾经风光一时的下载工具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边回顾历史,一边找寻答案。
时间回到 1998 年,在一穷二白的中国互联网上,有一群电脑玩家正在从有限的宽带中,汲取着国外的资源。
但毫无疑问,那时的下载是中心化的,无论是遵从 HTTP,还是 FTP,下载意味着我们要从资源提供方的服务器上,直接获取资源。
这样的下载姿势,相当考验网络环境,但问题就在于,那时的网络环境并不那么美好,一旦断线,就得从头来过。
一个不到几 M 大小的软件,光下载就需要几十分钟,在那个按时计费的拨号上网年代,下载何其奢侈。
所以,如何把有限的宽带资源应用到极致,是摆在下载器面前,不得不面对的一座大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路技术大佬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断点续传,防止重下的网络吸血鬼;也有另辟蹊径,利用电子邮件本地高速下载的 Mr Cool。
当然,也在这个时候,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洪以容利用当时可以利用的一切技术手段,造就了世上第一款支持多点连接、断点续传的下载工具,「NetAnts」。
与传统断点续传一个连接不一样的是,这只小蚂蚁可以同时创建多个连接下载同一文件,当一路连接效率下降时,空闲出来的资源就被让给其他连接,最大限度的利用宽带资源。
可以这么说,自网络蚂蚁把多点连接、断点续传带到了世间,国内用户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盯着下载,祈求成功了,这只小蚂蚁会帮你把资源一点点搬到自己的硬盘上。
不过这款纯良心的网络蚂蚁并没有想着一统江湖,而是造福大众后突然停止了新版本的开发,就此归隐山林。
但新时代的一角已被掀起,后来者哪会就此止步不前,滴滴,名为下载新时代的快车即将到站。
1999 年诞生的快车(FlashGet),很快迎头赶上成为了下载器中的教父——
不仅继承了网络蚂蚁的全部优点,在更多线程支持、文件管理方面还给出了更优的答卷,这个国货之光,一度为 219 个国家提供过下载服务,不是作者刻意宣传,而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像现在许多个人汉化软件一样,网际快车也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他们自发、无偿的将快车引进了自己的网络。
如果说快车是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成为了装机必备,那在快车发车的同一时间,有一款收费工具也饱受好评。
没错,影音传送带,当时唯一一款利用流媒体技术,下载只能在线播放的影音文件的下载器。
虽然中心化的下载在当时大行其道,但随着网速越来越快,上网人数越来越多,对资源提供方的服务器要求也就越来越大。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用我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慢,甚至为了避免服务器挂掉,限速、限量的不便时有发生。
千禧年后,BitTorrent 协议被提了出来,这种用户越多,下载越快的下载方式,逐渐盖过了中心化下载的风头。
说会国内,有一只不得不提的小蓝鸟,别想歪,说的是迅雷。
2002 年迅雷的创始人邹胜龙从硅谷回家创业,仅在第二年的 8 月开发出了迅雷,寓意下载速度能达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但当时下载界的王者还是网际快车,迅雷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菜鸟,可谓夹缝中生存。
而就在这个快车发展的关键节点,快车的作者却奔赴了艾泽拉斯大陆,整整停更一年有余。
如果说快车停更为迅雷发展让了路,那让迅雷大步向前走的原因,就是 P2P 的 BT 下载了。
在 BT 下载里,没有中心服务器存储资源,每一个参与下载的人,既是资源的下载者,又都是资源的上传者,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与下载的人越多,下载的速度也就更快。
一个简单的 BT 种子中包含了文件的名字、大小,顺带着还有 Tracker 服务器的地址,这个 Tracker 服务器是干嘛的?
当你下载种子的时候,下载器会去联系种子内置的 Tracker 服务器,告诉服务器:我要开始下载这个文件了啊。
然后服务器会记录下你的 IP,并把上传者的 IP 返回给你,你下载的同时不是也在上传嘛,新来的下载者也能以此找到你,在所有人知晓,且认可的互帮互助下,每一次 BT 下载都能形成一个良性闭环。
我记得 2008 年想看个《钢铁侠》,首选的关键词都是「片名+迅雷」的姿势。
但迅雷登顶王座没几年,整个 BT 下载环境急转直下,不是吸血太多,而是版权成了下载工具的又一道坎。
或许你会说,不对啊,BT 下载不是去中心化的嘛?但你要知道,前面提到的 Tracker 服务器成了最好的靶子。
2009 年前后,随着 BT 服务器接二连三的倒下,BT 下载正式进入冰川期,你说迅雷?
因为吸血机制的存在,不仅要面临着被下载站点封杀,P2P 网络加入黑名单的局面,而且美国电影协会六大电影制片公司联手,于 2008 年将迅雷告上法庭,迅雷最后支付了几千万的赔偿。
现在的 BT 下载,热门资源下载速度还可以,但是冷门资源下载速度特别慢,虽然参与下载的人很多,但是主动上传分享却不多,遇到热门资源大家一哄而上,下载完成立马就跑。
核心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没有约束的 BT 下载,只是一盘散沙。所以你常常会遇到,冷种、死种、断种的问题,BT 下载再也没有过去那般安逸了。
这个时候 PT 下载应运而生。
既然没办法约束所有人都能做到无私上传,那就划定个小圈子,筛选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好者,所有想进入这个圈子的下载者,都被记录了上传、下载量。
你在这个圈子里下载的每个种子都是对应你的账号,如果有人长期只下载不上传,那么分享率就会很低;如果有人把种子文件外泄,别人使用你的种子去下载,同样也会记录在你的账号上。
而规定考核期限一到,你的分享率不达标,就会被踢出圈子,也就无法下载了。
正因为这样严格的限制,PT 下载反而是现在最安逸的去中心化 P2P 下载,没有之一。
说了这么多,你发现诡异的地方没?迅雷的没落从来不是因为别的下载器取代了它,甚至可以说,在迅雷之后,再也没有一家独大的下载器龙头了。
就像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那样,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来的新人,这个新人叫网盘。
我们不再去谈网盘具体的发展史,而是直接快进到 2013 年,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节点,因为在这一年,国内网盘市场开启了一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网盘大战。
在 2013 年以前,提供个人网盘服务的公司,采用的都是付费模式,但在 2013 年 8 月 12 日,金山快盘个人版宣布自即日起推出「100G空间永久免费」计划。
这一下成了网盘大战的导火索,仅在 4 天后,360 网盘推出 360G 的免费空间。
又过了 6 天,百度网盘宣布「只需花 1 元即可获得 1T 永久存储空间」,你仔细看看前面的金山和 360,憋了那么久,推出的服务还是百 GB,而到了百度这里,直接就给上升到了 1TB。
这可不是菜市场买菜,多送你一把青菜,网盘方服务器的网费、电费、维护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 360 明显没有被百度吓到,在百度提出「1 元 1T」后,立马做出回应,宣布在原有 360G 免费空间基础上加送 666G 免费空间,合计 1T 多的免费空间。
你说互联网大吧,圈子就那么小,360 此举,明显是跟百度网盘叫板。
百度会因此放弃嘛?没有,2013 年 8 月底,百度网盘再次强势表态,把「1 元 1T」升级到了「1 元 2T」。
可还没等到 360 回应,同为巨头的腾讯突然出招,9 月 2 日,腾讯微云宣布:登陆腾讯微云手机客户端即可获得 10T 免费存储空间。
好家伙,1T、2T 在腾讯这波操作面前,显得扭扭捏捏,压力明显又回到了 360。
你猜 360 做了什么?9 月 3 日,360 网盘宣布:360 网盘推出无限空间,绝杀。
不到 1 个月的时间,这场网盘大战,让国内个人网盘容量从几十 G 飙升到上千 G,而且几乎纯免费,整个网盘市场,被这突如其来的大战,快速催熟。
先不说这些参与网盘大战的网盘下场如何,反正铺天盖地的宣传,彻底改变了人们下载资源的思路。
去中心化的获取资源,又中心化的下载资源,独特的网盘下载成了人们找资源时的第一反应。
毕竟你说你是愿意等传统下载器慢慢下载,还是愿意直接用网盘的一键转存?下载速度都那样,后者还能在线看,网友会怎么选,不言而喻。
所以在经历过了网盘的洗礼后,下载资源这件事一直是网盘和 BT 下载二分天下,不单单是下载器的没落,下载这门手艺活也显露颓势。
这是时代的选择,脱胎于互联网空白时期的下载器,当时受限于上网方式,受限于上网速度,下载工具是装机必备的刚需。
但随着高速宽带的普及,随着浏览器等内置下载器的完善,还有版权保护,分享资源方式的改变,在线服务的出现,下载变得越来越被动。
那你说在很多年后,当在线服务越来越好,可以满足 95% 以上网民需求时,看到关于下载的故事,会感到惊讶吗?
但是,我也同样相信,下载这门早期网民应知应会的基本技能,绝不会失传。
无论云端处理有多快,云端空间有多大,无论你有没有经历过下载器落寞、网盘 8 秒教育视频审核,落袋为安,只有下载到本地硬盘,才算真正拥有它。
为什么我会那么固执的选择下载?是为了那 5% 的小众需求,也是为了那观影时的 1 秒冲动。
这个圈子的人或许不多,但那里有我,也希望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