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娱乐

  • 平庸的时空,不追月亮的时代

    近几年不仅各种大小明星的颜值一路下滑,甚至不如街上的素人,并且他们也不谈多重恋爱了,居然忙着和各种考公、编制的新闻纠缠在一起。从这种新闻就能看出这世道的无趣,身处灯红酒绿最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居然没有谈恋爱的八卦,居然在考虑终身编制。这该是个多么平庸的时空,才能有这等荒诞。

    当一个时代里的大部分青年被迫寻求终身稳定,你大约就能判断这是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时代。不能说是最坏的时代,但肯定不好。毛姆有本人人都知道的名著《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写他丢弃掉巴黎银行家的生活,稳定的中产婚姻与子女,即六便士,也愣是要去法属殖民地大溪地去感受热带的色彩,热带的女人,与热带的艺术,即月亮。反正高更最后得梅毒死了,按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来看,他既是个殖民主义者,更是个压迫大溪地女性的男人。但作为艺术家来说,现代画作绕不看他画的那几幅。反正,他追成了他想追的月亮。

     

    月亮并不是实物,它泛指一切明亮美好但又虚幻的东西,比如音乐、艺术、语言哲学、探险,甚至一个美好的人。昨天看一条微博,引自知乎,写成年人的动心是什么,我本来以为会有一大段的描述,结果就两个字“算了”。这种动心也就是追月亮。不管怎么说,一个时代里,如果年轻人都不追月亮了,实在是有点令人遗憾。

  • 什么是小狗文学?温吞时代的温吞产物

    这几年的互联网词汇,一旦不跟上,就永远跟不上,费力程度很高,比如近几个月突然来了个小狗文学。大约是某种以小狗的口吻来表达一种明亮、坦诚、温暖、快速打直球的爱意。比方,“小狗说,要为爱勇敢,生命太短暂,小狗只追求自己喜欢的”。作为一个老了的人,不得不感叹,若干年前是那种憋着不说的伤痛文学,最好中间还来个虐恋、痴恋、暗恋、霸道总裁的爱、多角恋,为什么现在是这种温暖的小狗的爱?

     

    爱情或情感从猛烈的伤痛文学,比如《萌芽》上这种,过渡到现在这种温和直接的小狗文学,大约的时间是二十年。小狗文学,对应的实体,是养狗的人和家庭在呈指数型上升。这有情感上的慰藉,同时也是中产阶级的迅速增多。一个贫穷的社会是不可能额外养过多的宠物的,宠物这个词本身就是中产所有。中产阶级的表征,除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婚姻和子女,还需要在家庭陈设里完成必要的配置,比如说标配的家具、装潢,甚至宠物。

     

    中产阶级越多,社会的稳定程度也就越高,因为这是一个忍耐力很强的被婚姻、孩子、工作牵制住的人群,不会也不能轻易崩塌。稳定,换个负面的说法,是温吞,生活的温吞,情绪的温吞,工作的温吞,也许只有午夜的小狗狗不离不弃地围在脚边才能抚平这种温吞。暴烈的爱、热情需要作出的牺牲很大,可能会摧毁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所有,成本过高,不符合中产阶级的某种斤斤计较与体面。

    小狗文学,也许是这个温吞时代的温吞产物,虽然也很温暖。

  • 剧荒看前文艺青年黄磊新电视剧《张卫国的夏天》

    剧荒到点开了黄磊的新剧《张卫国的夏天》,说实话,如果见过长发时期的文艺青年黄磊,对于他这么多年来居然持续拍这种家长里短的不停说话的片子是有点感觉怪怪的。沉默美少年变成絮叨大爷,谁看了不感叹一句时光无情红颜易老。但这个剧看了十分钟左右,大概就懂了黄磊。

     

    做个假模假样的文艺青年是很苦的,在外形上就不能胖,这意味着你要不坚决地远离美食,要不就干脆是个胃病患者。而且文艺青年的面貌上是忧郁伤感的,这说明你得成天看些感伤人生、时间的小说电影,广泛地研究社会的黑暗面,对人类的恶劣本性痛心疾首,基于此类厚重暗黑深刻的素材再加以创作。输出倒是有了,但因为这些东西太过沉重,很有可能到最后人无法承受,要么精神忧郁了,要么肉体自己给消灭掉了。

     

    实际上,黄磊在这个片子里仍然带着过去的某些文艺气息,但不像他年轻时候的《似水年华》,把背景放在一个烟雨朦胧的乌镇。他把故事设置在了北京的胡同里、南京的江边,画面里有鸽子、胡同里的自行车修理工、煎饼果子摊、白塔,声音里有鸽哨、北京的方言、南京的方言。他的文艺,已经从过去的固定的单一的想象的文艺,过渡到现在这种以温暖的活的各种人际关系、语言、声音构成的文艺。谁说一个煎饼果子透出的气息就比不上乌镇的雾气蒙蒙呢?而且这个片子的主线仍然是中年危机(大的背景对应京剧的式微),这其实也是文艺青年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当你不再漂亮有趣的时候,你是不是就不活了?

     

    反正咋说,厌恶这个世界是很容易的,做个厌世的写些巧句的骨瘦如柴的文艺青年也很容易,但是做个爱那么一点生活的文艺中年、老年很难。起码,黄磊是做到了,尽管胖了少许。

  • 花点小钱换点快乐:智者不入爱河,智者花钱自娱。

    花钱买东西,无疑是最快捷的获取快乐的方式,谈恋爱的快乐当然最大,但是这里面的猜心暧昧实在是很伤脑筋,搞了半天自己投入太多,结果发现对方原来只想做普通朋友。智者不入爱河,智者花钱自娱。

    酷爱买奇形怪状的袜子,因为翘着二郎腿的时候能观赏一下袜子的图案,没有比这更容易愉悦心情的做法了。买过一双亮黄色的上面七八个熊猫各种可爱动作的袜子,低头的片刻,真的,这双三十五块钱的袜子值了。

     

    最近买了三瓶精油,薰衣草、柠檬和橘子的,每瓶四十块钱, 抹点在手上,狂滴个二十几滴在加湿器里。比不上啥高级香水,但至少也能弄出点水果味,刺激一下感官。同理,可以换个几瓶植物香氛洗发水,效果同样。

    有个简易的咖啡机,每天早上灌一壶咖啡下去,从丧尸变成非丧尸。咖啡粉少不了,我现在有三袋不同口味的换着喝:巧克力、香草和朗姆酒口味的。

    穿卫衣的季节又来了,买了两新的:一件灰色,图案是一穿着绿色背带裤的熊,一件白色,上面一个Beer, 下面一个Olympia,反正就是劝人喝点酒。

    另外买得最多的就是可乐了,每天来一瓶,现在也管不了糖不糖了,喝点冰可乐让我快乐半小时就行了。然后就是知乎、晋江上刷刷小说,这也要充点钱,换点钱看看别人的花好月圆也值得。

    反正现在是大钱没有,大钱花得冤,只能搞搞小钱,整整气氛。

  • 什么是京味儿大爷?

    看京味儿故事里,经常写一种典型人物,通常一大爷,天天提着个鸟笼子,穿着双黑布鞋,走街串巷逛公园,晃晃悠悠,逢人就侃大山,累了喝大碗茶,下午去戏园子一坐就到傍晚,接着回家吃饭睡觉。以前看这故事,我特不理解,以及年少无知,这日子有啥过头,纯属不务正业,人应该为理想和爱情而活,不要虚度光阴。说到底,就是被那保尔柯察金的鸡汤给洗了脑。如今幡然醒悟,这不就是梦想中的生活吗?这不就是命好吗?

    话说理想是应该追求的,但也分时代,您能生在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零年代,且家庭不太拖后腿,不也能享一波时代红利?不说成个刘强东之类的。但如果在学校里深造,兴许本科、硕士就能留校211985任教,放在现在你敢想?内卷996尚未兴起,人们的思维还很朴素。房价颇为低下。现在再谈理想,不免有些格局过度,您能把这每天清醒且少发脾气地过完就是万幸。

     

     

    爱情也应该追求,但这东西就咋说,是个比较系统,也就是说你得爱个好几个人,才能知道自己最“爱”谁。但无奈,现在的人都行色匆匆,生机都没法顺利解决,晚上回家累得半死,哪有精力和金钱去应对情感。何况如今随着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日发严苛,只去喜爱一个人似乎才显得你道德无暇,情感经历多的人被挑剔,但情感经历为零的人同样也被挑剔。早早结婚成了个唯一选项。

     

    现在就想像京味儿故事里的大爷一样,不说非要提着个鸟笼子,但如果有个院子,有个鱼缸,有棵石榴树,坐着心中敞亮,就挺好的。

  • 什么是替身文学?言情小说里一个独特的类别

    言情小说里有一个独特的类别,名为替身文学,也就是你心心念念的白月光,要么死了要么走了,你长期停留在对白月光的回忆里,突然有一天,有个跟白月光长得至少六成像的人出现了,你强制地利用权力关系把这个甚至有点鄙夷的替身留在身边,开头只是性爱,慢慢白月光与替身在你的感觉里混为一体,后来替身因为其独特的人格或啥的魅力,这个替身开始与白月光区分开来,成为你爱的独特对象。

    对,因为太过无聊,而花了五六个小时看了一个。这种替身故事很容易写得强度大且好看,因为这里面有个交错的时间差,她爱你的时候,你不爱她,等你爱她的时候,她又不爱你了,就永不可同步。不可同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悲剧的内核。比如雷雨,如果鲁妈早点回来,早点把周萍的身份揭晓,一切的狗血凄惨就不可能发生。当然替身文学始终是流行小说,作者普遍会在结尾安排个大团圆,让读者们好受一点。

     

     

    替身文学事实上依然是在回答一个经典的爱情命题:有没有所谓忘不了的白月光或你怎么总是爱上一类人。替身文学的解释是,你的白月光是你青少年时期见色起意、慕少艾的对象,是真善美在你心中的投射,她纯洁不容侵犯,通常你们还没有实质或深刻的肉体关系,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白月光成了一个长存的想象概念。替身则是你真实地在生活里实践“爱”,“爱”从美的概念,变成了夹杂着丑陋权力关系、庸俗生活琐事、友情、关切、怜爱与性爱的现实。也就是说,你从爱概念转化成了爱具体的人。

     

    替身文学是一种比较坦诚的言情范畴,它强烈地告诉我们,时间会打你的脸,不要轻易说我爱你直到永远,人会变化。

  • 打算回国老实做人:低估了对人际关系的需要,高估了书面文字的重要性

    终于买了12月份的机票回家,正在准备行囊打道回府。来之前,我完全不了解我自己,以为已经看破红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脑壳心灵双清净。实际上,我俗不可耐,七情六欲健在,一颗红尘世俗心,只想吃喝玩乐天天谈恋爱,甚至连结婚生子这种以前我觉得没必要的事情,现在也逐渐成为我觉得可能还是有必要的事项。

    也就是,之前我低估了我对人际关系的需要,高估了书面文字的重要性。事实上,读,再读,多读到了一个地步后,你会发现大部分严肃作家的叙述虽然可信,虽然他们想要改变人类的垃圾处境,在充满道德感的动力下进行写作。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无法真正地在生活里实践他们所写。也就是言行高度不一致。

     

     

    哈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写的小说,比如苔丝,能看得你心潮澎拜,因为写得极为优美,大段的诗歌化的语言。他拥有多个情人,每次都在情人或者老婆死后才承认自己又爱上了对方,而在第一个妻子去世的时候,不管不顾,任由对方在抑郁孤独中死去。卢梭,一个大肆谈教育,不停写忏悔录的人,多个私生子,他从未照顾过其中的一个,全部扔到孤儿院。奈保尔,写的文字那叫一个强而有力,逢人必骂,毒舌到了极点,冷幽默,他的第一个妻子在他的暴力中过完一生。

     

     

    有的人说,这只能说作家的人品道德与他们的写作是两回事。但我只看出了一个东西,这些人的写作在追求或记录人类的完善,但他们中某些的行为实在是人类的败类。也就是说,书面文字或文学本身,不必要把它们抬到过高的地步,它们有的时候仅仅记录了作家们的道德与心灵的乌托邦,或是人类的乌托邦。也就是一个远方。

     

    真善美绝不在文字或哪首诗歌里,它们在我们的日常交往里,你在夏日阳光下与喜爱的人坐在一起的五分钟的真与美,是高于莎士比亚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去生活,而不是去书中找真善美。一个用一年实践得出来的沉痛教训。

  • 重看张爱玲自传小说作品《小团圆》有感

    重看了下《小团圆》,张爱玲在别的作品里冷酷超脱,但在这部自传作品里,她坦诚地承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普通人是没办法决绝地脱离各种关系、情感,以及迫切地需要爱。这书事实上写了四块内容。

    旧贵族官僚们的生活。张爱玲的家族极显赫,再加上姻亲关系,可以说她的所有亲戚们能覆盖中国近代史一个不小的环节。但到了1930-1940年代,这样的家族几乎崩塌得差不多了。张爱玲以一个人类学家的写作手法给了原因。在本书里,三姨太太、三表哥、表爷爷,拥有这样称呼的并被她详细描述的,就不少于十个。过量的人口,是经济上的巨大消耗,在人际道德上也是堕落的表现。比如姨太太、妓女,不仅是色欲、赌博、抽鸦片,这类边缘女性在家庭里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不稳定的亲属关系。即便是所谓表兄妹甚至姑侄,张爱玲不止一次明示这些人有某种超出正常的情爱。但这些关系里未必没有某种相互体谅,张爱玲几次写到夏日阳台的聊天,她、某个表哥、她的小姑姑(这个表哥与她们都有暧昧)的某种奇异又持久的友情。

     

     

    与母亲的关系,这块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样的精神分析写法,对母亲又爱又恨又嫉妒,又希望成为她,从张爱玲的写法来看,她的妈妈一生都没有爱过她。与佣人的关系,非常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远比鲁迅的复杂,也没有鲁迅的温馨,最关键的一点是,张爱玲不过是这个破败贵族之家的不讨人喜欢的不漂亮的女儿,她还有个弟弟。

     

    最关键的部分当然是写胡兰成的这块(书里叫邵之雍)。前若干年没看出个所以然。这回一看,我的个妈,要我可能也得对胡兰成这号人物死心塌地。胡兰成作为一个有审美会写文字善于与女人打交道的男性,他极擅长说出别的男性说不出的话。比方说,他与张爱玲初见,说“你脸上有神的光”,很矫情,但它的妙处在于,充分把这个女人和其他女人区分开来。即便张爱玲写到最后,深知他的人性恶劣,但她依然充分地给予他们相处的时光以高光。有好几次写到他两坐在一起的永恒感,写胡兰成的滥情关系时还连写了好几个男知识分子的多妻妾,这表明当时她的爱意之深刻与有意为他开脱。

     

    这书的标准特征还是aloofness,一个老了的女人在回看自己的家族、自己的情爱,万事皆空。

  • 为什么要爱具体的人?

    再聪明的人,也需要朋友,需要友爱,看看爱因斯坦、霍金,他们够聪明了吧,应该能跟自己所谓独处,享受智慧的快乐吧,但这些人愣是情人多,也就是说他们也得和人相处,享受爱和温暖。真正所谓独处的人,任我八卦无数,也想不出几个,对,有几个说德语或俄语的犹太诗人或思想家,但他们最后要不精神出毛病了,要不郁气得病早死了。

    有很多人推崇艺术家、文学家的所谓独处之气息。仿佛你不食人间烟火就是最好的。但语言的起始点不是给人写诗和写高雅东西的,它是为了口头沟通。诗歌起初不是书面精英文学,而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诵读的集体快乐。李白的每一首诗歌,几乎都可以在酒桌上大口吃肉时诵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的,也可以在晚上和友人小酌时诵读,痛骂时间的流逝,当下的无语。也就是说,人不要搞搞艺术,就把自己搞成个孤芳自赏的人了,没这必要。艺术也是为了沟通,而不是悬在墙上彰显你有品味,也不是说出个高级引用觉得自己牛逼坏了。这都算个啥。

     

     

    知行合一,知道点艺术、文学、哲学不算啥,您能在生活里言行一致才是真牛人。多少搞艺术、搞文学的人,说一套,做一套,他们知道一切的道德律,却愣是在生活里抛妻弃子,在友情上背叛朋友,两面三刀的。卢梭,他写了关于教育的《爱弥尔》,写了自我反省的《忏悔录》,但他的所有孩子全都被他抛弃在孤儿院里长大,他残忍到全然不顾。真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读书读到迂腐的人,缺乏珍重个体的人的意识,而酷爱泛泛而谈的高级道理。

     

    愿我们与具体的人产生关联,产生友爱,让大道理滚蛋,尤其在这个混乱当下,只有爱具体的人才能让我们多点生活的信念与勇气。

  • 逛山西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关的地方

    山西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佛像比其它地方的秀美(山西和山东貌似保留着某种清秀的造像风格),还有太谷和平遥作为中国某个时期的钱庄,不去一趟貌似有点说不过去,于是19年的八月去了一趟平遥和大同。

    平遥,《乔家大院》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跟这地方有关。这两片子当年看后即忘,所以对平遥没有感官上的认知。当天到了后,一进那个古城的内部,哇塞,惊讶到了我本人。有城门,好几个,甚至跟南京西安这样地方的城门有得一比。进城后,全是清朝民国电视剧里的那类房子,带院子,既有过去的民宅,也有过去的公家办公场所。跟爹妈一起去的,订了个四合院式酒店里的一间房。这个四合院三进,前院、内院、后院,很漂亮,本身也是个旅游景点,收门票。那个房我印象很深刻,一张雕花的清朝式样的床,一个非常大的炕,说实话很有清末民国电影里少爷姨太太抽鸦片躺着的阔绰颓废气氛。这个平遥古城,就一个感觉,有钱,超级有钱。贾樟柯在平遥还办了个电影节。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地乔家大院没去,去了个同样有名的王家大院,我再次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目瞪口呆,这个王家大院简直是一个小型王宫。院落多到已经忘了有多少个,互相连通,关键还都挺漂亮。更惊诧的是,这个家族居然还有防御性质的堡垒状的建筑延伸在地势高处。反正再次总结,有钱,极端有钱。

     

    山西的古建筑,山西的佛像,前者有钱好看,后者清秀好看。很值得一去。

  • 在夏天的尾声看王朔的《动物凶猛》:发生在夏天的无疾而终的故事

    昨天立秋,南方的酷暑依旧,但在心理上也得接受,八月流火,但八月底九月中,夏天就快要到尾声了。这个夏天我们完成了什么?那些想去的地方去了吗?相见的人见了吗?《蓝色大门》最后陈柏霖和桂纶镁的对话,”好不甘心,夏天都快过完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 这可能是答案。

    夏天就是这种矛盾体,荷尔蒙飙升到了极致,但因为酷热与迟缓,最后就是什么也没有做。这种矛盾的氛围,让很多作家把青少年时代的回忆与夏天紧密地并列在一起。王朔的《动物凶猛》即后来被姜文改编成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发生在夏天的无疾而终的故事。

     

    这个故事事实上王朔写得过分纯情,我猜他写这书的时候不会超过33岁,一查,果然33岁。这个故事如果简单总结,就是一个少年,朦胧爱上了一个女孩,但女孩不爱他,爱的是另一个男孩。这个总结,几乎跟《蓝色大门》的情节一模一样,一个少年,朦胧爱上一个女孩,但女孩不爱他,爱的是另一个女孩。但《动物凶猛》是更近一步的忧伤,这个三角恋故事有可能并没有发生,那个女孩和“我”不熟,一切“我”与她的接触、熟悉、友爱、争风吃醋、为她打架,都是“我”在颅内的虚构想象。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并没有发生,“我”胆怯到甚至没有能力让这个老套的三角恋发生。

     

    王朔的作品多半有自传性质,《动物凶猛》的某种自传性除了叙述语气的坦诚,还有相当的画面感,也就是一个人在回忆过去时,出现在脑海里的不大可能是文字,而是画面。《动物凶猛》除了“我”的内心独白,再就是一个个1970年代北京的场景画面的连续出现:部队大院、北海公园的白塔、工厂的洗澡间、老莫餐馆、溜冰场、电影院。姜文的片子的成功,当然与他本人的才华相关,但更有关的是,王朔这小说本身就是以画面呈现。

     

    又一个热烈的夏天将要结束。

  • 读书:安妮勃朗特《The Tenant of Windfall Hall》(女房客)

    勃朗特三姐妹中,两姐姐的书《简爱》和《呼啸山庄》太有名,前者讲女性自卑又自尊的爱,后者讲狂乱的爱,导致最小的妹妹安妮勃朗特的书显得中规中矩。但这位最小的妹妹真实地在别人家里做了长达五年的家庭教师,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要比两姐姐来得实际、深刻。安妮勃朗特写了两本小说,第二本叫做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神秘又美丽的女人是很多小说与电影的起点,这本书也不例外。一个漂亮的带着儿子的单身女子Helen,被一个当地的年轻男子A爱上,这个女人与她的丈夫B的过去也被揭露出来:一个写作上的套路三角恋。这样的题材如果被一个有意悬疑、情色的作家处理,会弄得神经兮兮。安妮勃朗特的格调没有这么低。她在写Helen与A的关系时,在写恋爱的暧昧,暧昧的加剧通过以下途径:遛狗制造偶遇,一群人徒步非要和ta走在一起坐在一起,眼神总在找ta,借书还书增加见面频率,说不管怎么样都要和ta做好朋友。写得很日常,任何人都经历过,幻想的热情确实没有两个姐姐的作品高。

     

     

    在写Helen与丈夫/前夫B的关系时也很典型,在婚恋市场上Helen的选择有限,她被废话巨多酷爱说教的老男人们纠缠,这时年轻又帅且冷酷神秘的B恰如其分地出现。两者必选后者。结果更惨。这个年轻男的意志力薄弱,没有克制力,从跟不同的女人调情到赌博、酗酒,最后延伸到家暴。安妮勃朗特写得很实际的是,Helen老想着能改变B、去改变B,这是女人的通病,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安妮勃朗特对男人的某种程度的恐惧加失望,来自于她们家庭里唯一的兄弟,他获得了所有的爱、钱、教育,却毫无作为,在酗酒和与已婚女雇主的不伦关系中31岁早死。如果说《简爱》和《呼啸山庄》里的男性人物都有着这个兄弟的模糊的影子,这个小妹妹安妮勃朗特则在她的两本小说里明确地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把男孩养成彻底的废物。

  • 剧荒看老喜剧:《我爱我家》和《东北一家人》

    剧荒,在看《我爱我家》和《东北一家人》,这倒不是说国内剧的整体水平下降,就意味着国外的剧水平有多高。比如最近很火的韩剧《非常律师禹英俞》,好评如潮。但韩国人可能是文化输出上这几年吃到了甜头,现在拍片子也压低了娱乐效果,比如在这个片子里尽想着搞道德说讲,本来关注自闭症的用意是好的,但拍着拍着,就把人拍成了圣母玛利亚,连过去的套路灰姑娘故事的纯真可爱都没了。韩国人的剧和电影我看也到了某种探寻的尽头,因为这个民族本来敏感的自尊心近几年得到了相当的满足,开始好为人师了。

    好为人师/说教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敌人,包括情景喜剧。英达梁左的《我爱我家》、英达英宁的《东北一家人》,到尚敬的《炊事班的故事》,再到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龙门客栈》。按理说,这些创作者都是典型的中国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应该天然有优越感,甚至好为人师就是这些人的天性。但喜剧是种很可爱又微妙的体裁,它的本质在于讽刺与幽默,而这两者的起点都在于自嘲。嘲弄别人是没品加没格调,自嘲同时还可以削弱讽刺的某种刻薄。所以这些知识分子一旦选择投身喜剧,他们就部分放弃了嘲弄、教育他人,转而将自己融到普罗大众中,观察自己的可笑之处,自己的亲人朋友的可笑之处。

     

     

    拿《东北一家人》做例子,这部片子中牛小伟一家属于东北国营企业的下岗职工,文化素质都不高,刚看的一集里牛小伟的妈请了几个骗子算命大师进来改风水。按现在的无聊说教形式来拍,会拍成谋财害命的大社会剧,但在这部剧里,全以自嘲的方式,观众就会边看边笑边想,在困境时,聪明清醒的“我”未必不会被这些大师们骗。再者,东北的下岗悲凉故事,居然能以这种大笑的形式拍出来,不得不敬这些主创的魔幻现实主义。

     

    电视剧,只要流露出一丝一毫的说教,全无看的必要。不行就看这些老喜剧吧。

  • 迫不及待地等着2022年的秋天来!

    等着秋天来,估计就是最近的心态。我一不爱秋天的人,都盼着秋天快来,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那么这整一年也过完了。

    秋天除了早晚温差大,容易感冒,倒也不是没有其他优点。秋天可以吃螃蟹啊,金灿灿的蟹黄,还可以吃炒板栗、柿子。没事对着窗外发呆,没事到路边的落叶上踩踩,尤其是梧桐叶、银杏叶,踩着枯叶有声音,还有香味。秋天还有菊花展,在校园里、在公园里,多半放置在喷泉边上,水珠晶莹。菊花谈不上辉煌,但在审美上花瓣呈鳞爪妆,秋天极了。

     

     

     

    秋天最好的就是看月亮,夏天的月亮是我们的朋友,它靠近我们。秋天的月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晚上从地铁站出来,从地下回到地上,要么走路,要么骑自行车,抬头看看远处的遥远的月亮,这不就又从地上到了天上。夏天你是无论如何也背不出月亮的诗篇,热度太高,背诗?颇为矫情。但秋天,看着月亮,不念叨几句诗,对不起一个美好的秋夜。

     

     

    秋天的早上和晚上还可以穿各种奇形怪状的毛衣,穿各种加绒的套头卫衣,我们与衣物的关系到达了一年之中最为和谐的时间点。在冷风冷雨中,等车、等人,抱紧自己,毛衣、卫衣让我们不再孤单。秋天还可以喝各种茶,红茶加奶、花茶、水果茶,夏天我们耗尽了时间却什么也没实现,在秋天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盘腿坐下,一切都是徒劳,何不慢一点。冬天不适合喝热茶,谁愿意老从被子里爬出来上厕所呀。

    迫不及待地等着2022年的秋天来!

  • 致青春:人再老一点,就会想到大学的生活

    人刚开始怀旧,可能会想到高中、幼儿园,这可能是较为年轻的人的怀旧,再老一点,就会想到大学的生活。因为老实讲,那的确是最后的无忧无虑的日子。

    非常奇怪,我的大学记忆真是晴空万里,或者下雪,或者桂花飘香,或者吃西瓜,甚至还有看流星,就是没有下雨刮风的场景。也就说,连我的潜意识都认为那是一段好时光。事实上,一点风花雪月的事情都没有发生,无非就是天天上课、回寝室、揣着两包子馒头豆浆啥的赶早课、去图书馆。当年还没有如今这么卷,不多的忧愁就是这个该死的课不想上,早上起不来,周围没有一个帅哥,寒假暑假在家超级无聊你什么时候去学校,期末考试周难熬。真真少年不知愁滋味。

     

     

    要说求知若渴,也并没有。我们学校还行,但再次说实话,中国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马马虎虎,并不能太满足青年人的智力要求,首先就没有提供知识,那自然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提不出问题。上很多课,都去抢位子,后来固定下来,我最喜欢坐在第二排墙边的位置,那个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舒适感,尤其冬天。

     

    我们学校景色也还行,在山上,当年的教职工开车的也不多,不像如今的校园,哪哪都停着令人厌恶的车。甚至有些教学楼也并没有建起来,来满足之后过度招生缓解失业的超量本科生、研究生,空地也挺多。总之就非常开阔。春天有绿树,夏天不在校,秋天有桂花菊花,冬天梅花也行。食堂马马虎虎。总之,爬坡疗养,四年过得也还行。

     

    当年,单说我们寝室的四人,都不太喜欢自己的学校,总觉得自己凤凰落了鸡窝,应该去更好的学校。现在的我没有问起她们,但那应该是一段惬意的青春时光,偶尔在梦里朦胧出现。恍如隔世。

  • 说一说中国特有的古装剧体裁:仙侠爱情剧

    我国有一种特有的古装剧的体裁,仙侠爱情剧,这种剧神奇地将成长小说和浪漫爱情故事结合在一起。英国的《哈利波特》有点类似,但依然沿袭狄更斯的某种传统,以一个小男孩的成长为主线展开的黑白对抗,哈利波特的两段爱情可以被忽略不计。美国的《权力的游戏》也是架空,但根本上还是雪诺这个男性角色的成长。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如果放在我国的体系里,对应的是儒家,即一个人要克服世间的艰难,磨练心志,抵达最后的辉煌。但仙侠剧作为一种通俗体裁,它更基于我国的另两套体系,佛和道。佛教强调无常和因果,道教强调无为。可以这么说,一般的仙侠剧都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内核。

     

    情劫是仙侠剧的主要逻辑,也就是说即遍一个能活几万年法力无边的仙人,也得受一次情感上的磨难,体会爱而不得,体会无可挽救,体会遗憾终生。因为是女作者的写作,这样的角色一般给了男一,正常的女作者大概率舍不得让她的女主过分受不被爱的苦。因而女主承担的是成长小说里通常赋予男性少年比如哈利波特、张无忌的任务:身世看似卑微,结果却是大拿,看似没有人爱她,结果所有的人都爱她,看似能力一般,却因为至纯至善而总有高人相助。

     

    这种剧的好看在于,男一是高岭之花被迫下凡,女一是天真无忧的小太阳,两人因为某个机缘相遇,男一要从理性变得感性,女一要从感性变得理性,这两条线会被设置得错过再相交再错过,最后历经磨难,仁慈的作者让他们最终相交。所以,这种永远趋近但总差口气的故事,非常虐心而使看的人投入。对,我正在看《苍兰诀》。

  • 人是为了几次秉烛夜游而活着?

    秉烛夜游是古代文人某种浪漫的生活方式,在一团漆黑中,他们点上微弱的蜡烛,在夏夜里聊天、喝酒、听虫子叫、感受风拂过皮肤的触觉、猛嗅花香树香。在如今亮度太盛噪音太杂的时代,我们的五感也减弱了,敏锐的五感其实是动物的本性。每天晚上躺着睡觉毫不稀奇,但秉烛夜游这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一生中没几次。人恰恰是为了几次秉烛夜游而活着。

    曾畅想过某天我不用工作不用读书甚至还比较年轻不太老丑的好日子。我首先就要打包行囊去芬兰,我要在某个僻静的湖边租个木头小屋,有天窗的那种。夏天,早上天亮得极早,躺着发发呆,喝杯咖啡,搬张折叠椅坐在湖边,什么也不干,就发呆,听鸟叫。为什么要在芬兰,因为芬兰有世界上最多类型的鸟,它们的叫声据说非常优美。下午,我依然发呆,拿个鱼竿,假装钓鱼,最好能钓几条漂亮的鲈鱼。如果这附近有可爱的水獭相伴就更好了。

     

     

     

    去了芬兰,我要去西北,甘肃、青海、宁夏都可以,我不挑剔。我要下午在戈壁滩、沙漠、胡杨林边、青海湖边搭个小帐篷,准备厚被子,热水,吃的,先看夕阳,晚上看无边无尽的繁星到眼睛受不了,睡两三个小时,在冷的刀子般的风中头脑不清醒地看朝阳。去了西北,我还要去东非,对,我要看动物的大型迁徙,看它们的矫健身姿,看它们扬起的沙尘,看人类的某种对比下来的形态虚弱。

     

    如果暂时去不了这些地方,我会在夏天的尾声的某个晚上关上所有的灯,只看着窗外发呆,假装自己是个古代人。

  • 镜子,本质上是看是我们来看自己、看他人的媒介

    跟朋友聊天,她说,晚上洗澡的时候不开浴室的灯,因为不想看见自己的脸,我说,那你还在青春期,她说,我永远十八岁。照镜子这事,二十五岁以前的人两个极端,要么使劲地照,要么绝对不照镜子,除非确信自己特美的人,这两个行为殊途同归,全都是觉得自己不够美。

    过了二十七八岁以后,人与镜子的关系就不那么紧密了,这仅源于一点,是个人都知道啥叫年老色衰。现在我与镜子的关系粗糙到了什么程度?早上起来,穿衣镜就一个功能,看全身上下的衣服是否到太不可忍受的地步,看我的头发有否抹平。我现在已经很少注视我自己的脸了。因为我非常熟悉这张脸,再多看几眼也不会让它更加动人。

     

     

     

    法国凡尔赛宫有个颇大的厅,叫镜厅,这个狭长的厅两面不是普通的墙,而是镜子,作用不是给白天的皇家贵族们看自己的容颜,而是晚上开宴会的时候,点上巨大的蜡烛,镜子能够增加采光,宛如白昼。漂亮的贵族,穿上奢华的服装,在枝形灯的强光照射下,欣赏自己、自己的情人在镜子中沉迷的表情。镜子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跟欲望关联重大。用弗洛伊德的那套的话,梦境、镜子中的世界,都是潜意识。

     

    镜子,放在灵异片里,是联通异质空间的工具。放在间谍片和爱情片里,则是监视敌人和情人的利器。镜子,本质上是看,是我们来看自己、看他人的媒介,我们希望在它的帮助下,一切更清晰。但更可能的则是,看得越多越模糊越混乱。镜中之相始终是幻象。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不就是镜花水月吗。

  • 既然现在旅行不行的话,走出家门逛逛公园未尝不可

    一个合格的城市会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公园,一定的树木,相当的草坪,再好点的还有小池塘、人工湖,更好的更大的直接就把湖给圈进去部分。公园的起始作用是让可怜的城市人口能微弱地接近自然,它是个屏障,让上下班间歇的人们进去透透气,忘掉自己的物理时间。公园是有相当世俗趣味的,尤其傍晚的时候去,拖家带口的人群、孩童的嬉笑,走在里面就如同蔡澜从逛菜场中获得乐趣一样,一颗孤独的心顿时获得了抚慰。

    公园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刻也起了别的作用,比如白先勇的《孽子》,公园很明显在晚上有别的功能,隐秘刺激同时又很无奈。北京著名的东单公园也起过相同的作用。现在,公园在白天却又偏偏成了个操心的父母们为子女相亲的地方。再往时间轴上回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家庭的居住面积小比如上海,一家人又多,又没有合适的谈恋爱场所,年轻的情侣们在公园长凳上呆一宿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公园,在我国的婚姻情爱史上有相当的地位。

     

    逛公园本来是个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如果哪天晚上,跟个异性一起在里面走动,感受上是有点奇怪的。树影斑驳,光线又昏暗,四处无声,是个人都觉着害怕,尤其是女的。出于这种害怕,你不得不缩短与他人的空间距离。这个时候,公园基本上起了鬼屋的作用,可以催化出点类似于crush的感觉。

     

    旅行不行的话,走出家门逛逛公园未尝不可,毕竟是除了家、单位、学校的又一个稳定空间。

  • 推荐 Netflix美剧《The Crown》(王冠)

    除了《父母爱情》是我长期开着当背景音的电视剧外,反映英国女王和皇室的片子The Crown我也偶尔开着当背景。因为这片子从女王登基前开始拍,到现在这一季撒切尔夫人上台、黛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结婚生子已经过不下去,这几十年的生活,由于伊丽莎白女王的戏份占了至少二分之一,那么这二分之一是绝对的相当的安静,画面本身又是典型的英国刮风下雨阴暗天,特适合开着干别的事。

    寂静,这个得了一堆奖的片子的主创基本上就是这么定义女王的,从年轻到年老。换更好听的词,沉稳。这位女王的一生也遭了各种事,从自己的爹被迫成为英国国王,自己随着被迫成为储君,到登基后因为是年轻女性而被各个年龄可以当爹的男首相们轻视,再到殖民地纷纷脱离英国,伦敦工业污染大雾,工党取代保守党执政数年,皇室政权可能被颠覆,老公菲利普亲王疑似情感出轨,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狗血的婚姻,儿子查尔斯王子孱弱文艺腔不堪一击。

     

    伊丽莎白女王的官方形象基本上是不笑的,因为笑是凡人,君王基本上是所谓天赋神权。在这个片子里,除了女王面部凝重单一,环绕着她的所有人,从丈夫到妹妹到子女,那个面部表情的丰富,大笑、大哭、歇斯底里的怒吼,应有竟有,夸张到不行。也就是说,她在最大程度上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完成了自己的责任,维系了一个所谓有别于凡人的君主的得体。

     

    想了解英国在日不落帝国成了昨日黄花后的现代史的话,这部片子非常可看。

  • 言情小说的设定:童话体裁就应脱离现实,拿来给人做梦的

    已经很长时间没看比较长的言情小说了,我发觉如果能看得进去这种休闲体裁,表明生活节奏尚可忍受,如果连这种都看不进去了,只能证明一点,这个人处在完全的生存模式,每天忧心忡忡,像被一颗子弹追着亡命奔跑。但我还是在看小红书,今早浏览到一个扫文的帖子,介绍晋江上的某个收藏很多的文,这个文的设置实在是让我无语凝咽。

    女主是一个千辛万苦考了几次考进体制内的小公务员,一个受气包式的人物,平时遭同事排挤。男主是市长的儿子,当着点体制内的小官。某天男主到女主的单位视察工作,女主帮了他的忙,于是一见钟情了,爱得要死要活了,爱到非她不娶了。任我阅文无数接受度尚可,也受不了这种设置。题外话,我最受不了的是男主是真太监的文,女主图啥?

     

     

    言情小说,是一种童话体裁。什么叫童话,童话是得脱离当下现实的。所以可以架空、可以放在古代、可以放在永恒的青春校园里。即便写当下,这种职业的现实性也应该降低。如今写个女主成了受气的小公务员,这里的尴尬在于,写考公这种现实到不行的生活模式也就算了,考上了还受气,还要被权力傍身的男主拯救,女读者看了能气得七窍生烟。男主的设定,如果放在高干文还能写、读者还能接受的年代也就算了,如今,高干文这种体裁绝迹,这种高官儿子的设定只能让人觉得不对劲。

     

    考上公务员这种故事还是放在现实生活里吧,就不要染指给人做梦的言情了。

  • 自恋的人们:评张翰《东八区的先生们》

    张翰最近有个新片子上了《东八区的先生们》,引得各吐槽up主才思泉涌,金句连连。出于好奇,我去看了十分钟,在第十分钟的尽头再也忍受不了了,再看就是对人的摧残。他不仅长得不行,并且这个剧里他作为编剧所写的话语令人恶心。

    自恋,如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个好事,就像井里的一只蛤蟆,不知道外面还有大的池塘和更可爱的蛤蟆的存在,就这么过一辈子没啥大的烦恼,挺好。自恋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而且在见了更大的天地后,还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好看的蛤蟆,我觉得问题也不大,因为你每天照镜子,并没有城北徐公与我孰美的痛苦,开开心心挺好。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最美最聪明最好,还要不断地pua其他人,这就是有大病了。这位男明星干的就是这个事。

     

     

    曾见过一个所谓精英人士,她和她的老公在恰当的时间来到了美国,她的老公学计算机,她本人中医,很早就赚得了第一桶金,这个金不断升值,于是他们住进了绝望主妇里的那种房子。与这位女士交谈中,她询问了我的专业和年龄后,称我绝对无法结婚,因为现实里绝不可行。并不断输出她对人文学科的鄙视,且宣称如果她的小孩将来如果要学艺术,她要切断所有的经济来源,打断孩子的腿。我问,如果她的小孩硬要学怎么办?她洋洋得意地说,那不可能,因为她每天都在灌输艺术的无用。

     

    过度自恋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群人身边的亲戚朋友熟人都不进行劝诫,任由他们作为,任由他们输出奇特、无知令他人脑袋里十万个黑人问号的言论。自恋是一种本人不知的眉毛上扬、油腻微笑和爹味言论,需要被他人抑制。

  • 读盖斯凯尔夫人讲曼彻斯特的小说《北方与南方》

    盖斯凯尔夫人有本讲曼彻斯特的小说《北方与南方》,19世纪中期的曼彻斯特远没有现在的名声好,并无曼联的存在。它是巨大的粉尘噪音污染、贪婪但自认为自己在奋斗的资本家和艰苦凄惨每日酗酒间歇罢工的工人所在的一个北方粗鄙城市。南方是伦敦、伦敦周边的靠土地过活的乡绅、贵族的天下。总体来说,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所谓国民性仍未形成,南方鄙视北方,北方觉得南方是类似于欧洲大陆的荒淫外国。

     

    这书,情节非常简单,一个十九、二十岁的女孩,谈不上上流社会但也还可以,她爹是个信仰逐渐缺失的毕业于牛津的牧师,她妈是个身份上中上层但不知咋的因为爱嫁给这个牧师后终日郁郁寡欢的孱弱人士,他们住在南方。突然,他爹不干了,对三位一体产生怀疑了,决定弃宗教于不顾,投身教育事业,去曼彻斯特教授工厂主和他们的孩子们古希腊、古罗马经典了。

     

     

     

    他爹的某个学生,即本文男主出场了,快三十岁的工厂主,如我国互联网最早的那批开山鼻祖一样,一天到晚地打鸡血工作,还强行输出奋斗价值观:你不奋斗活该996,我奋斗了自然当你们的老板。男女主相遇了。男主觉得此生就没在曼彻斯特这种灰溜溜的地方见过女主这等身姿动人、举止高雅、言谈充满智慧的美女子。于是爱上了。女主则活脱脱傲慢与偏见,觉得男主压榨人,没有人道主义精神。

     

    转折点是一场大罢工,工人们杀到了男主的家,一个板砖丢到他面前,女主先在这些工人面前劝他们不要暴力,然后英雄救美,环抱住男主的脖子,挡下了板砖,晕了过去。男主更爱了。后来就是女主的妈、爹、教父全死了,她经济独立了,因为教父的钱归她了。男主则在经济危机里没有顶过去,从大资本家变成了工厂的ceo,认命了,低调了,于是女主爱上了他。

     

    这个故事的爱情戏码,就在于男主不停回忆女主的柔软手臂环住他脖子的触感,其他地方都在讲劳工关系,英国的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开端。然后结尾也挺那啥:他靠近她,屈身跪在她身边,让他的脸和她的耳朵齐平,低声急促地说,“当心,要是你不开口说话,我就要用这种奇怪又不讲理的方式,宣布你是我的。推开我,要不我会继续…” 这场景让人想到了张翰。

     

    这书咋说,时代的记录,没这书你都不知道1860年左右的曼彻斯特在英国国内的地位如此低。

  • 万圣节与鬼屋

    人类的生活到了现代无聊程序化至极,所以有些节日起的就是让人喘气的作用,比如万圣节,在装扮上高度异于平时,年轻人也有理由聚在一起喝酒跳舞娱乐,无事喝酒纵情欢乐似乎总有些不妥。疫情两三年,是个人都疲了,所以这两天看韩国万圣节的灾难事件更让人觉得老天实在是残酷。

    我记忆中有至少两次万圣节的影子,都是在欢乐谷。第一次和我的几个表弟,其中一个结了婚,若干年后他们离了婚。第二次和我的一个朋友,以及她当时的男朋友,若干年后他们分了手。反正咋说,整个儿都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今这时局还比不上人唐朝的桃花春风呢。

     

     

     

    虽说人事有所变迁,但也是真好玩。武汉那个欢乐谷,在每年万圣节是花了大钱准备的。除了路上跳动的各类僵尸、吸血鬼和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里面至少有七八个鬼屋,不是敷衍了事的那种,那个逼真程度我每进去一个都吓破胆、嗓子喊哑。有个鬼屋,是清朝僵尸主题的,得随时提防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甩着辫子的跳动的林正英似的清朝人追着你跑,还得小心从有些窗格里冒出来的手,冷不丁拉扯你一把。更惊悚的是,天花板上悬着好几个裹尸袋,我能想起来,势必当时吓破我的狗胆。

     

    鬼屋这玩意儿,不怕的人就真不怕,怕的人是怕到极致,但乐趣也在这儿, 肾上腺激素一秒内飙升,与同行人的友情也快速推进,因为你们得贴在一起走才能克服恐惧。玩了几趟鬼屋我的感想是,哇塞,你要对谁有crush,就把这个人带来玩这玩意儿,不迅速爱上对方都属于见鬼。万圣节说穿了还是个情人节。

     

    一句话,这YQ什么时候了结,我想去玩鬼屋,忍不了这无聊的日子了。

  • 这两年没有好看的综艺音乐电影电视剧,如今的乐子去哪儿了?

    只要你是个有点观察力的人,就会发现,如今的大陆文化圈,这两三年,不管是通俗的,还是高雅的。既没有热门综艺,也没有好看的电视剧,更没有大明星,没有好的电影,没有好的音乐,也没有作家作品。整个儿就是一文化沙漠,就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群众愣是自娱自乐地度过了每一天,不得不说,咋样都能活。

    我是有点怀念前几年的,不管怎么说,综艺节目随时看,总有几个好看的,啥奇葩说、脱口秀大会、中国有嘻哈、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如今有啥?连吃个饭,我都不知道看什么,只能看b站。以前,没看话剧歌舞剧的,但起码每周每两周我都去看一场电影,看电影是一种人很需要的放松体验,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你和坐在里面的人,一同忘了物理时间,进入虚构时空里,这种体验对放松心灵很重要,现在根本就没有好电影看。

     

    以前,我还经常洗澡、起床的时候听听高晓松的《晓说》《晓松奇谈》,有一段时间是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还有一阵子是梁文道的节目,如今,它们哪儿去了。窦文涛的《圆桌派》作为凑合版的锵锵,还能给人一丝安慰。小说就更不用提了,阎连科的《炸裂志》这两天我又看了看,连同刘慈欣的《三体》,真感恩,他们幸亏写得早。电视剧就更别提多难看了,《甄嬛传》《延禧攻略》《琅琊榜》这种都属于时代的泪水了,不是编剧不行,是他们倒霉,生在了如今。

     

    人没办法,只能去看韩国台湾美国的东西了,不是人家行,是我们只能这么找乐子,天天传销似的正能量,可以把曹雪芹从棺材里惊醒,痛哭流涕。

  • 读阎连科长篇小说《炸裂志》

    当代作家我还挺喜欢阎连科的,虽然只看过他的两三部作品。最初看他的书是在上班的单位图书馆里,对,就是《炸裂志》这本书,哇塞,这个书名简洁不做作又有力度,于是借回去看了看。仅一个情节就让我五体投地了,他写,一个依靠土地生存的北方乡村在1980年代整体要发家致富,这总该有个起点,如果写农民们土地承包制,那是普通人的记实写法,且速度太缓慢,情节无聊且啰嗦。

     

    阎连科,作为一流的作家是这么写的:有一条铁路在这个村子的边上,每天固定有火车驶过,把北方与南方的原材料、商品朝两个方向运送。这个村子的一个有为青年,天天看这火车驶过,整车的煤,于是他开始爬上火车扒煤球了,在当地贩卖,成了万元户,致富的典型,紧接着他带领整个村子的男青年干这事。先是扒拉煤,后面是扒拉南方运过来的服装、小商品。突然有一天,这个事情干不下去了,因为全国火车提速,当天扒拉上车的男青年死了。

     

    这个马克思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的情节,仅占了本书最多十几页纸,写得那是一个一针见血与黑色幽默。阎连科,一个河南作家,按理说应该像其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作家那样,比如陈忠实,大力来歌颂土地的苦难与肥沃,以及描述上面发生的历史变迁。但这种跟诺贝尔文学奖仅一步之遥的作家,还偏就不这么写,土地在这本书里愣是跟土地母亲这个概念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本书依然沿袭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路数,魔幻就意味着不可解释、速度极快、数量极大,脑洞大开,显然模仿马尔克斯,但他把这种形式本土化得相当成功。反正读起来是很畅快的,可能有些情色的部分不是每个人都喜爱。此书的写作年代是2012年-2013年,阎连科尽管在讽刺资本积累扩张的荒唐,但是黑色幽默天然带着些乐观的调性,这本书对于未来其实是较为乐观的。不知道阎连科现在还有没有一丝丝乐观,对于未来。

  • 所谓吃苦:愿大家不受不必要的苦

    最近我家小范围地重装,从十月七八号开始,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束,原因不是施工师傅效率不高,而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刚开始装修没几天,突然楼被封了三四天。好巧不巧地,正好那天厨房、卫生间全部打了,里面的水也关了。等封楼结束,马桶们在汉西,一个大门也在那块的哪个厂里。总之,就是一言难尽。

    我爸,一个平时善谈的理中客,谈大事时态度总体温和,为双方着想,为大局着想。但装修这个事情是他在统筹规划,又加上封了三天洗澡上厕所很麻烦。他,一个理中客,终于破口大骂了。所以,对于受苦这事,如果这个苦没在自己身上,就不要轻易说些让人恼火的所谓温和言论。

     

    对于吃苦,大系统造成的苦,我们没法让它一眼消失,但有些话,该说的得说,不要头脑不清醒地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对于不是大系统的苦,爱情的苦,这个没办法,人家就是不爱你,你能怎么办。但对于有些父母造成的苦、学校造成的苦,还是需要不停地问自己,这些苦难是有必要的吗?我不受这番苦能不能依然达到目标?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有的父母,明明小孩喜欢早上多睡一下,愣是把孩子六点就喊起来锻炼背单词啥的,美其名曰,人生就是这么难,你早起不了以后能干什么。您的孩子就是因为缺乏睡眠,才导致智商减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苦就是没必要的苦,感动父母。学习的苦只有一种,忍受标准化考试所需要的重复训练。

    愿大家不受不必要的苦。

  • 外面的月亮和家里的月亮

    每天看新闻, 都让人很迷幻,不知道是真实还是梦境。有一个法语词Belle Epoch,美好时代,指十九世纪末到一战开始前的法国或西欧整体,艺术、经济空前发展,人们感到愉快。美好时代过后,相对的,即野蛮时代的开始,我看现在就这状况。用野蛮这个词再贴切不过,用混乱、迷茫、荒诞、荒原程度都太低了,不足以表达当下的心情。

    是不是人跑到外面,比如其他国家,就能避免这种被野蛮侵蚀的感觉。我看未必 ,除非您家底厚、智商高、极度勤劳运气好,真的是在国外过着高度中产以上的生活,并且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有稳定关系的伴侣和年幼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是您抵抗野蛮的堡垒。如果不是以上这种情况,比如中产以下,还要高强度的学习与工作,家人都在国内。三五年回不了家,作为一个正常人,这受得了吗?

     

     

    西方世界,啥美国欧洲的,在外显现出来的,尤其是小红书上,都是博物馆、美景、好看的建筑,好吃的东西,女性的平等地位,不咋好好上班仍有钱拿的不知道如何找到的某种莫名工作类型,男性的貌美又尊重家庭。这个时候就需要常识了。您觉得可能吗?或者即便有这种概率,这些美好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和普通日常的每一天吗?

     

    人性都是通的,不大可能发生某种猛然断裂。像美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大本营,会有那么多轻松不劳动的工作?再如西欧,女性主义的胜地,法国,貌似宣传女性的自由到了某个境界,但你只要看过任何的法国当代小说、当代电影,在巴黎的路上走一走,那里的女人对外表的过度重视程度、对自身的困惑或恐慌,绝不比我国女性低,我们好歹还有过女性能顶半边天的朴素思维。

    外面的月亮可能亮一点点,但不大可能亮太多,但让人很担心的是,家里的月亮不仅不亮,反而越来越暗淡到月食。

  • 星座与玄学:全然唯物,世界无趣,全然唯心,个人混乱

    文学理论的文章全让人难以下咽,写作者掉书袋到唯恐人看懂的地步,每次看了半天都不知所谓,迷茫到无语凝咽,心中痛骂八百句。最近,终于看到一个文学理论家的文章在说人话,甚至还有点坦诚富有魅力,哇塞,我不免隔空有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下一步,当然是要搜索一下此人的年岁国籍,再下一步,星座。

    一看此人的星座,我终于明白了我为啥喜欢他的写作了,这个星座一如我每次喜欢的人的星座。我只要有点好感的人,几乎全是射手座。这次他娘的,居然连搞学术,我都能爱上射手座的理论家。不得不服,有点玄学。但作为一个理性的现代中年人 ,我能屈服于玄学吗?不能,我得给这种量子纠缠现象一个合理的简单解释:我爸是射手座。但此解释一出,不免导向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还是啥的,所谓恋父情结。恋父也忒恶心了,我坚决否认弗洛伊德理论里凡事都跟这类扯上关系的做法。

     

    我只能解释说,我和射手座的爹相处下来,关系较好,这个星座的自由热情给了我本人在成长过程中较大的自由度,因此这个星座的行为处事说话模式,是我熟悉且喜爱的。但这种解释,又进一步预设了星座本身的合理性。合理不合理不好说,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不过,作为无神论国家的人,我需要玄学来给我一点东西来证实宇宙的奥妙。全然唯物,世界无趣,全然唯心,个人混乱。星座、塔罗牌这种就介于中间,承认自己是浩瀚宇宙里的一颗微尘,相信几分钟又何妨。

     

    对,我每天没事就看看小红书里的塔罗牌,本质上还是这个当下太让人焦躁和沮丧。我现在特想去东北吃肉泡澡和滑雪。

  • 人生就是要吃好喝好,好好品味人间烟火味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一些北方的探店帖子,一般是男性博主,长得膀大腰圆的,看着就特别擅长吃香的喝辣的,吃的东西也不贵,比如一个抚顺的博主,就经常麻辣拌、烤鸡架,一个菏泽的博主,则周末农家乐,全硬菜,比如厚实的牛肉配酒。夜半无人时,我常点开这些香气溢出手机屏的帖子,望梅止渴。

     

    前几天一个朋友问你喜欢吃杯子蛋糕吗?我先回忆了一下杯子蛋糕的口味和形态,断然表示不喜欢。杯子蛋糕就是我最理解不了的一种食物类型,除了外形好看适合拍照,本身小到离谱且甜腻,一分钟吞下后必须得配整杯咖啡或茶才能去掉甜味。它也不适合在下午茶聊天时出现,当别人点了个三角形的奶酪蛋糕或巧克力蛋糕吃得正开心,你的杯子蛋糕已经速速从碟子上被消灭掉,你除了再多点一个别无他法。

     

    对食物没有太大的研究,但食物如果脱离了人间烟火气还有啥意思,尤其在中国这种高度世俗化的世界里。牛肉就应该是一片片厚实被切下的,家常小餐馆做的各种牛肉、菜场里的卤牛肉就很够味了,一碗襄阳牛肉面加几块豆腐,好吃到爆。街边的任何一个烧烤、麻辣烫、饺子的摊子或店子,只要你愿意下楼穿着睡衣买吃的,这些很少让人失望。营养另当别论,但起码人吃得开心了。开心是一切的基础,包括健康。

     

    刚看到一个微博上生活博主发的一条微博,内容非常美丽,一个白色碟子、一个白色碗、一个玻璃杯,内容分别是,罐头沙丁鱼、蔬菜拌橄榄油、白葡萄酒。拍得非常文艺气息,尤其在滤镜之下。但我的疑问是,有这拍照的功夫,您还不如下楼买点好吃的呢,这吃的都是啥玩意儿?

     

    好好吃饭,好好人间烟火味。七天长假吃好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