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中你可能踏入这样一个陷阱:以某种原因拒绝从你所不同意的观点中学习。索罗斯就是个跟我不同的人:他的政治观点跟我的截然不同,宗教观也相去甚远。他还是个比我激进得多的投资者——我的目标是在高频率的中期投资中赚到几次,而他则主要盯长期。
十五年前《金融炼金术》一书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或许,那是一本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方的书:它帮我清晰化了我对在美国的大学里通常所讲授的经济学的许多问题。
首先简短介绍一下我和经济学。我通过了博士口头答辩,但没拿到博士学位——因为我的论文没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三个走了两个,而剩下的一个看不懂我的论文。更糟糕的是,我在精神上不信任我的论文,因为我知道,它过不了。
我的论文没能证明任何东西。许多评价只是简单的指着我的论文说:“对不起,你的论文没能让我们了解任何更多的事情”。之前我说过,如果我们发布这样一种结果,说“别看这篇文章,这篇里什么也没有。”那社会科学就会变得更好。不过现实并非如此,许多面临同样问题的研究生选择了证伪自己的数据然后发表。我做不到,我也做不到重做一次——因为我把婚期推得太久了。为了我老婆,我放弃了,改行做了精算师。
这说明我是个批判性的研究生,而且对许多常见的理论并不以为然。我好奇在我们所研究的许多题目中,文化的影响是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人们寻求满足,而非最大化——因为最大化需要花力气,而花力气不是好事。
我看到了宏观经济学对解释过去的表现并不理想,而对当前和未来则更糟。从发展经济学来看,不受“外来的和尚”影响的国家更可能表现出色。即使是在我认为更严格一点的金融领域,我也能看见诸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它的派生模型之类的无法证实的怪物,风险这一概念的存在仅是为了把风险统一化,这样“叫售”们就可以发表文章——还有,依赖于价格“对数正态移动”的期权定价模型。
此外,还有从未和数据统一的无效经济模型。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可不想吧时间花在为一个在真实世界里不起作用的观点辩护上。同时,我通过学习哲学,感觉到经济学家们在方法论上都属于不加验证派。他们宁愿用复杂的技巧闷头苦算,也不愿去问问自己:那些方法,配上那些采集数据的问题是否能讲得通。在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辨识模型问题的时候我觉得错误的地方在于:计量经济学,
等等,我这不是应该写书评的吗?嗯,在拿到精算师协会的资深会员之后,我依然在寻找能帮助我理解经济和金融的统一化理论。我已经阅读了许多价值投资的东西,然而我还需要一些另外的。
在一个假期我去看望老丈人,结果是我读了《金融炼金术》。里面的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共鸣,而这些又在我阅读《索罗斯论索罗斯》的时候,以及后来偶然进入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工作之后都得到了证实。
研究生期间我在和一位访问教授的短会已经上熟悉了非线性系统,因此当我阅读索罗斯的自反性概念的时候,我说“当然如此”。你须要放弃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的理性”的概念,代之以“金融机构的理性有限,并且容易贪婪,容易恐惧”。之后,你就会更贴近我所生活的世界。
在我看来,自反性就是许多金融现象会暂时性地自我增强。我门在房市泡沫中看到这种现象:只要房价持续攀升,投机者(以及不清楚自己已经成为投机者的人)就购买房屋。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即使采用那些乱七八糟的金融计算法,购买房屋所产生的有效现金流也抵不上其财务成本为止。
现在,我们就处于一个暂时性自我增强的循环之中。这个循环什么时候结束呢?当拥有大量股本的人们看着房市说:“只要行情一变,我再借点就能把这些都包圆了”的时候就该结束了。这样投入现金的现金回报率是不可抗拒的。我们还没沦落到这一步。
一大拨演员上演着这个故事,开始贪婪,然后恐惧,只在倏忽之间。监管部门,评估机构,投资银行,信贷公司等等,无一能逃脱这种兴衰循环。
这当中期望是关键。我们需要测度所有方面的期望,然后看看这些是如何影响整体市场的。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说明了如何把自反性理论应用到欠发达国家的借贷,外汇交易,股票(包括一九八七年的股市崩盘)以及一般意义上的信用周期上的。他对他的理论如何在一九八五到八六年间起作用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他还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过,能学到他的智慧,听他唠叨几句也还划算。
现在,《索罗斯论索罗斯》是一系列整理过的采访实录。优点在于采访者会把问题结构化,迫使他说的比《金融炼金术》中更清楚。而缺点(也可以说是好处)在于这本书更基础,而且比《金融炼金术》更多地大胆涉及非经济领域。这就是说:虽然没能看到欧洲解体的可能性,但对于衍生品他显示出了一定的预见性(虽然他所声称的问题过很久之后才出现)。
总体来说,《索罗斯论索罗斯》是个简写本,透漏了关于他的更多信息;《金融炼金术》比较难懂,但是更注重兴衰循环之中的合理性,以及如何能从中获利。
VIA DONGXI.NET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