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章莹颖的杀手已经结婚,还在约会网站OkCupid上有帐号WorldsApart689

距离章莹颖失踪已经二十多天了,估计章莹颖是不在人世了,嫌疑犯Brendt Christensen曾经清理过副驾驶座三次,说明什么?说明那个地方很大可能有血迹,我觉得章莹颖应该是被Brendt Christensen杀了,根据最新消息,嫌疑人Brendt Christensen于2016年博士退学,之后一直在学院做助教,并于今年五月份被学院辞退。所以他实施绑架时身份是刚刚丢掉工作的学校助教,而非博士生,大家请不要黑博士了…

 

 

根据FIB提供的起诉嫌疑人的材料,他们最早于6月12日,也就是章莹颖失踪三天后,才第一次接触到嫌疑人。而这次接触只是初步问询。他们真正开始怀疑嫌疑人的时间是6月15日,那时他们确认了嫌疑人的车辆是绑架用车并申请了第一次搜索令。至此,我们可以说FBI用了大概6天时间初步锁定了嫌疑人。

 

事实上,FBI的侦查方向是最“笨”的,但也可能是本案中唯一走得通的方向:车辆比照和筛查。这里需要指出,嫌疑人车辆车牌信息的缺失是本案中拖延时间的最大障碍,这个信息很可能是被嫌疑人自己通过事先的路线策划规避的,甚至也有可能是伪造的。可以想象,如果本案中嫌疑人用的是一辆更大众化的车辆,这样的筛查工作将远不止三天时间。甚至进一步地,如果嫌疑人来自其他州,这样的筛查必将耗时漫长。再加上筛查必须要结合实地走访,所以说从当下的角度看,车辆筛查似乎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但是从当时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个谁也不知道何时会结束的水磨功夫。这里也能看出,FBI一开始就赌嫌疑人就是本地人来简化车辆筛查的工作量。

 

但是我也怀疑,在最初三天,警力也是分散在不同侦查方向上,并没有集中在车辆筛查上,这也是能理解的,因为车辆筛查的时间消耗实在太长,不利于快速拯救受害者。换言之就是,当需要依赖车辆筛查时,其他侦查方向很可能都是死路了。综上所述,我理解FBI这次真的可以说运气很好,因为按照这种侦查方向,在警力有限的条件下6天就能锁定嫌疑犯是非常快的了。至于有没有效率更好的侦查方向,我理解是没有的,这也是随机作案最难侦破的原因。另一方面,FBI很可能在6月15日时就已经初步认定了章莹颖的遇害,因为嫌疑人之后的行为都已经被监控了。他们在6月19日发布的寻人启事很可能只是在做最后的努力。

 

今天看到很多答案放出下面一张照片说明凶手Brendt Christensen在2013年已经结婚了,这让我有些不理解,我之前推断凶手很可能单身或者最近离婚。

我在阅读reddit上面的讨论时发现国外网友指出了一个网站,OkCupid,这是一个著名的约会(约炮)网站。而嫌疑人Brendt Christensen在上面的名字叫做WorldsApart689,并提供了很多Brendt Christensen的个人信息。

 

WorldsApart689 / 28 / Champaign, United States | OkCupid:

https://www.okcupid.com/profile/WorldsApart689

 

在其中,他特别提了一句:

 

Married and in an open relationship. Feel free to ask questions :)

 

我结婚了但是我仍然保持开放的关系

 

我不知道他的妻子是否知道他对于感情是如此的「开放」,但是根据reddit网友的推测,在警察报告中提到的允许警方进屋进行搜索的the other person,很可能就是他的妻子。他的老婆在6月12日到13日时将自己头像换成了自己的照片,而在之前她一直用的是和丈夫Brendt Christensen的合照。

6月12日到13日也是警方首次开始问询嫌疑人的时间。综上来看,嫌疑人其实是拥有着表面上看起来很不错的婚姻生活,但是他在内里仍然渴望着刺激和新奇的「open relationship」。嫌疑人自己供述他曾经将章莹颖带回过公寓,很难想象在这种条件下他的妻子毫不知情。我猜想他的老婆肯定发现了些什么,因此才会在嫌疑人被问询后修改头像(说明已经对嫌疑人失望),并和FBI深度合作。她很可能就是协助警方监听到嫌疑人主动承认绑架的「内线」。至于她是否真的无辜,还需要警方进一步的调查。

最后,我倾向于认为嫌疑人的妻子是无辜的。嫌疑人更很可能是在一开始就策划利用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已婚的事实作为烟雾弹。我猜想这是因为他追求的是完美绑架,因此才会有多重和传统绑架案相比反常的举动来掩饰自己,比如在自己有老婆的条件下仍然把章莹颖带回家这样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当然,还有种解释是Brendt Christensen仓促犯罪来不及多想,但我并不认可,因为嫌疑人的智商极高,在仓促犯罪下才不可能做出把章莹颖带回家又不让妻子发现这种高风险行为。正是因为这种做法的风险太高,才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刻意的掩饰而非疏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