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塔尔寺,遇见藏传佛教(青海西宁塔尔寺游记)

2017年6月5日,星期一,多云。第三次来到塔尔寺,第一次以朝拜的心态去仰视她。如果说,把塔尔寺比作一位姑娘,那么称其秀外慧中恰到好处。其占地面积之广、殿宇规模之恢弘已是其超高颜值的佐证;加之其独有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以及寺内大量的佛学经典,更加铸就了塔尔寺如今在宗教内崇高的地位。

 

前两次去塔尔寺,都是为了陪同远方而来的大学同学,以参观游玩的心态、以游客的身份,走马观花的望一望瞧一瞧,离开以后什么都没有记住,留下了蛮多遗憾。这一次是为了陪同我已经皈依佛教的小姨前去朝拜,提前一天查阅了相关资料,做了一些功课,第二天便出发了。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距离省会西宁大约25公里。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下文会讲到),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又因其先有塔而后有寺,故而得名塔尔寺。塔尔寺始建于1379年,系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母香萨阿切,因思念远去西藏改革藏传佛教的儿子,在信徒们的帮助之下,修建白塔,取名“聚莲塔”,但并未形成寺院。而后经历了历朝历代的修缮扩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离开西宁市前往塔尔寺,交通方式有三种:1.自驾前往;2.租车或包车,单程100元,往返200元;3.在管理站或火车站坐公交车。我们选择了第三种,一个人3元,大概40分钟便到达湟中县,公交车停在距离塔尔寺只有一公里的三岔路口,但是也有当地的小三轮停在那里,5元钱带你去大门口。这里不建议乘坐,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其实没有什么必要的。顺着金塔路,沿路经过大量卖着香烛、银饰、藏刀、工艺品的店铺,便到了大门口。

进了大门,走过门洞,便进入了塔尔寺范围之内。走过左右两排转经筒,看到的便是八座白塔–八宝如意塔,塔尔寺名中的“塔”便是这八宝如意塔。这八座白塔从东向西依次是:莲聚塔、四谛塔、息诤塔、菩提塔、神变塔、降凡塔、胜利塔、涅塔,修建于1776年。八座白塔外观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八宝如意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一生八大重要德行修建,所以又叫善逝八塔。下面是八座白塔所纪念的八大功德:

莲聚塔,藏语称八邦。纪念释迦牟尼初生时,步行七步,步步生莲花之意;

四谛塔,藏语称扎西果莽。纪念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讲四谛要义;

和平塔,藏语称彦敦。纪念释迦牟尼平息僧众争论;

菩提塔,藏语称香趣。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正觉;

神变塔,藏语称穷处。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魔怪的种种奇迹;

降凡塔,藏语称拉播。纪念释迦牟尼重返人间超度众生;

胜利塔,藏语称南结。纪念释迦牟尼战胜魔军;

涅盘塔,藏语称娘德。纪念释迦牟尼圆寂。

八宝如意塔

 

因佛门重地,各大小殿宇内部均不允许拍照,虽说偷拍也不会被发现,但面对佛祖,仍需拥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朝拜,所以下文中提到的很多名称都无法附图,还请各位看客理解。经过寺院中心广场,走过时轮塔(此塔建于1942年,是为纪念九世班禅来塔尔寺为众僧讲授时轮大灌顶法而建造的。),看到一座独立的小院,便是祈寿殿。祈寿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庆祝七世达赖喇嘛长寿而建,建筑面积472平方米,巅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两位弟子和弥勒、普贤菩萨和十六尊者,四大天王等雕塑。

 

从祈寿殿出来,转身来到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小金瓦殿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小金瓦殿在藏语中被称为“旃康”,是塔尔寺用以供奉、惩戒、保护众僧以及殿堂安宁的护法神殿宇。主殿为鎏金铜瓦顶,与对面的大金瓦殿金顶相应成辉。殿顶中间为法轮,两边为祥麟的装饰物,均为纯金打造,金光耀眼。一楼墙壁上绘有“艺术三杰”的壁画,内容为各种护法神像及佛教故事。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二楼回廊及大殿内都有陈列的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动物标本,牦牛、羊、熊、猴、马等,其中有一匹马的标本,相传这只马曾载着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来到塔尔寺朝拜,谁知这匹马来到塔尔寺后不愿离去,三世达赖喇嘛还要远去蒙古传经,只得自己上路。可是奇怪的是,这匹马留下后,却不吃不喝,最终死在塔尔寺。寺内的僧众们认为这匹马是神马,便将其制成标本供于寺内。

从小金瓦殿出来路遇萌萌的小沙弥

顺着主路往前走,路过塔尔寺印经院,但是门口立着“游客止步”的牌子,很是遗憾

不知道这扇紧闭的大门里面是怎样的光景,只是被这经历史洗刷过的古旧但并不破败的大门以及门上满挂的哈达所吸引

 

再往前走,来到大经堂,大经堂是塔尔寺全寺僧人集体诵经、举行其他重要佛事活动的场地,也是四大学院(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之一显宗学院的经堂,是塔尔寺最高权力机构。经堂内由108根柱子分成一个个小开间,另外还有60根暗柱,是在墙壁里面的。包裹柱子的是一块块精美的藏毯,相传是蒙古王公的赠品。柱子之间摆放的藏毯是“佛团垫”,僧人们在此念经打坐,大经堂可供千余位喇嘛集体诵经打坐。大经堂内供奉的是宗喀巴大师像、十世班禅像、弥勒佛像等。

大经堂门口

 

出了大经堂往后走,我们来到了塔尔寺大茶房,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塔尔寺集体喇嘛举行活动时烧茶做斋饭的地方,大茶房内放置着酥油,空气中飘荡着酥油香味,正中有三口大铜锅,目测大锅直径有2米,锅深大概有1米。在大茶房门口见到一位慈祥的藏族老奶奶,老奶奶将花白而又长的头发整齐的编成两根麻花辫,在发尾将两根辫子扎在一起,垂在她的藏袍上,老奶奶双手合十,见到我们,跟我们点头微笑,口中念着“扎西德勒”。

 

经过弥勒佛殿、文殊菩萨殿、达赖遍知殿,便来到了塔尔寺的中心–大金瓦殿,与小金瓦殿遥相辉映。小金瓦殿鎏金瓦顶用35公斤黄金,大金瓦殿用了350公斤。大殿始建于公元1379年,玻璃瓦墙,鎏金铜瓦屋顶。巅内正中央供奉着以白旃檀树为塔芯的银壳大银塔,塔高十一米,塔身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石,熠熠生辉,塔顶佛龛内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药泥像。殿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梵教法幢”牌匾。“梵教”所指即为藏传佛教,“法幢”指佛法如幢,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塔尔寺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宗教地位。相传,宗喀巴大师在出生剪脐带时,滴下的脐带血在地上长成了一颗旃檀树,在宗喀巴远离青海远赴西藏改制西藏佛教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归乡未果,儿子在家书中写道若能够在他出生的地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建造一座佛塔,就如与他见面一样,由此塔尔寺开始建造,别称“塔儿寺”也是由此而来。很多游客信徒在大金瓦殿门口捡拾那颗菩提树掉落的菩提子,他们相信这些菩提子会给他们带来平安顺利。大金瓦殿门前,有许多藏族同胞磕长头,他们用绳绑住膝盖以固定,弯曲身子,五体投地,双手向前伸为一叩。“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在前往拉萨的路上,会看到许多磕长头的牧民及僧众,他们一路磕着长头,去拉萨朝拜。在藏族同胞心中,一生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十万次才算是完成了一个长头,所以藏族牧民和僧众们利用手上的佛珠来计数,想要磕完一个长头,他们要用数月甚至数年的事件才能够完成,他们认为,只有虔诚的磕完至少一个长头,才足以表达自己对于佛祖的虔诚。在塔尔寺遇到一位从四川甘孜一路磕长头而来的喇嘛师傅,塔尔寺只是他前往拉萨途中的一个歇脚的地点,一路磕过来,他走过许多喇嘛庙,僧人们和遇到的好心人也会给他一些帮助,希望他能够平安顺利健康的到达藏传佛教圣地拉萨。

 

从塔尔寺中心大金瓦殿走出后,顺着主路往前走,到了时轮经院,时轮经院建于1817年,是僧众们研究天文、历法知识的学堂。走过时轮经院,路过了大门紧闭的酥油花馆,无法参观。在这里也只能用几张以前的照片了。

 

酥油,是经过牛奶、羊奶的反复搅拌而提炼出来的一种油脂,牦牛奶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羊奶酥油则为白色,色彩纯洁。酥油柔软细腻,具有极高的可塑性。酥油在藏族同胞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营养佳品,日常生活中的酥油茶、糌粑都是以酥油作为原料的,酥油不仅仅被用在生活中,藏族同胞在礼佛时也是离不开酥油的。进入塔尔寺,你会发现,藏传佛教的寺院都不烧香,但是他们会以点酥油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所以酥油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酥油花,顾名思义,用酥油做的花,其制作工序有四道:1、“扎骨架”僧人们选用麻绳、棍子等作为支撑,做出造型的基础。2、“做胚胎”选用韧性好的油泥裹在已经准备好的骨架上,做出粗糙的基本造型。3、“敷塑”要在已经准备好的乳白色的酥油中调入各色的矿物质原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而后需要及其小心仔细的涂在做好的形体上,制作过程中,酥油花的制作是在控温在零度的房间内制作的,为了防止酥油花融化,艺僧们还要在身旁放置一盆含有冰块的冰水,时不时要在冰水当中浸泡双手,而后用几乎麻木的手去塑造酥油花。这是酥油花最核心的一步。4、“装盘”,将制作好的酥油花造型拼成一副故事画面,或是单独呈现。作为塔尔寺艺术三杰之一,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塔尔寺相继建立了两个酥油花制作的专门机构,其一“杰宗曾扎”,其二“贡茫曾扎”,两个机构俗称上、下酥油花院,专门用来培养酥油艺僧。

 

酥油花馆前方是藏经楼,藏经楼是现代修建的藏式建筑小楼,楼高25米,共五层,殿内供奉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鎏金像,周围供奉3米高八大菩萨、1尺高千尊文殊菩萨鎏金像,二层以上珍藏《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以及印藏两地译师班智达的论著文集。藏经楼巍峨壮观,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造型精美,佛像庄严,典籍汇集。在殿内请了一条象征纯洁的纯白色哈达,点了一盏酥油灯为家人祈福。点酥油灯时将酥油灯点燃,举过头顶,在心里默念你的祈愿,最后把酥油灯供奉在佛祖面前。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多是送给活佛或近亲的。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藏经楼和我请的哈达

 

从藏经楼走出后,我们没有再往前走,而是顺着主路返回,走到塔尔寺进门处的藏医院,楼下有174个转经筒,要顺时针用右手转动转经筒,并且要在嘴里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转动时要平稳的、缓缓的转动,不要心急,内心要足够虔诚。

 

 

时轮坛城大殿后历经沧桑的转经筒(因为时轮坛城当天关门,没能参观,所以没有写到)

 

接着,我们走过中心广场,顺着寺院管委会后面的台阶,走到吉祥行宫。在行宫门口可以俯瞰整个塔尔寺。

 

吉祥行宫是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来塔尔寺驻锡的寝宫,也是塔尔寺历任大法台办事机构和驻锡寝宫,始建于公元1650年,原为汉式建筑,1687年扩建成四柱八梁三进院,藏式建筑,到了1777年清乾隆皇帝派员修建了宫墙、五华门、牌坊等,并赐名“永慧宫”,1992年—1996年国家投资,由时任管委会主任阿嘉活佛洛桑图旦久美嘉措对行宫进行大规模维修,始具今日规模。吉祥行宫的大门关着,我们只能从旁边的班禅行宫的大门进去,那天一楼的大殿没有开放,我们只能上二楼,二楼的房间里是两间很普通的会客室,藏毯上摆放着炕桌,房间内的陈设也是普通藏族人家的风格。

 

近几年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被更多人所知晓,但相比于商业化的寺院,塔尔寺完全由僧人管理,更加多了一份庄重。行走在寺院内,看着那不加滤镜的蓝天,看着穿着紫红色袈裟的僧人从身边走过,走进小院里,消失在小巷里,听着耳边的鸟叫声,心怀一颗礼佛朝拜的心,只觉得自己属于这里,想留下来陪着她看风吹铃动、听僧人念经,看遍日出日落、云起云舒,走过春秋冬夏,醉在这蓝天白云里。但行程匆匆,来不及细细品味,只得跟她道别,期待下一次相遇。在回西宁的路上,看到远处的雪山,嘴里不经意的哼起了那句“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