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王澍”们正掀起一场中国艺术界的文艺复兴

王澍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中国建筑师王澍因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而名声大振,中国众多的建筑师及艺术家正用自己独特的构想,掀起一场中国艺术界的文艺复兴。

我很高兴听到,来自中国的建筑设计师王澍于近日荣获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喜讯。作为一名来自加拿大的建筑设计师,我在过去的15年间参与了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的工程项目,曾有幸与许多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合作过。
听闻这个消息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亲眼见证了中国艺术界的一场“文化复兴”,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和建筑领域。
这些创新团体对自我和文化表达的热切渴望一再令我感到惊叹。漫步在北京798艺术区可以使你感受到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狂热活力。
我认为这个奖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我们亲眼看到,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正在回归。
他们接受国内外的教育,学成技艺。作为先锋一代,他们不用再羡艳地看着国外设计师们可以在本国亲手设计自己的建筑项目处女秀。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生活在全球文化大环境中,中国一直对于国际合作有着浓厚兴趣。
过去中国建筑设计师只能坐在幕后,兢兢业业打点细枝末节,构建的却是别人的梦想,而这些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王澍的获奖对中国来讲是个好兆头。除了中国人自己,还有谁能更好地诠释中国的地域与文化魅力呢?
也许我们正见证着一个转折,在这个时代中,中国不再依赖于国外人士对其文化和理念的阐释,转而寄希望于本国的文化制造者。
让我尤其感到高兴的是,在中国众多的建筑奇才中,王澍得到了认可。在我看来,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有独特品味的个人视角,找到了诠释地域和文化影响的平衡点。
他的设计可称为是大胆的现代解构,同时又发掘了当地的历史和记忆。我有时会为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些中国城市的在建项目而苦恼,因为那里俨然已成为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游乐园。
王澍的设计通常都没有地域限制,完全可以被移植到休斯顿,阿姆斯特丹或者温哥华。王澍的作品堪称是中国建筑新时代的样本——我们需要更多地可以与土地、文化、人类和地域感对话的建筑。
有趣的是,形势开始扭转。过去,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一味地地陷入对那些精美杂志所推崇的西方前卫设计的模仿之中。如今,国外建筑师正受到王澍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王澍的这次获奖势必激发中国年轻创意人才的信心与自我肯定,不必再将目光投向国外,去寻求适合中国美好前景的创新“语言”。
Scott Romses是Romses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同时也是北京JACK国际合作工作室成员之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